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成波、梁栋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郑传胜团队主导,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将深度学习的“智慧”注入光声成像,为活体显微成像领域开辟了全新路径。
重要发现
01双波长数据的“拼图游戏”:从模糊到清晰的跨越
传统OR-PAM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低激光剂量下光声信号微弱导致的图像噪声与分辨率下降。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双波长(532nm和560nm)双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硬件革新:通过多模光纤耦合双波长激光,利用时间延迟技术分离不同能量、波长的光声信号。例如,532nm激光敏感于血红蛋白的氧合状态,560nm则擅长捕捉组织形态,两者互补如同“彩色拼图”,为后续深度学习提供多维数据基础。
数据采集:在实验中,团队对10只Balb/c小鼠的脑部进行双波长成像,获取6696组训练数据,包含2倍/4倍下采样图像与全采样高分辨率图像。
02MT-RDN网络:让机器学会“脑补”细节第一级:两个子网络分别处理532nm和560nm的下采样图像,通过残差密集连接提取血管结构、噪声模式等底层特征;
第二级:第三子网络融合前两级输出,利用多监督学习(同时优化去噪、超分辨率、血管增强三个任务)填补数据缺失,如同“跨维度联想”,从低分辨率数据中“重建”高清晰细节;
第三级:通过合理权重分配(例如根据波长敏感性调整特征贡献度),最终输出兼具高信噪比与结构保真度的图像。
03实验验证:从“模糊马赛克”到“高清显微照”视觉效果:对比传统方法,MT-RDN重建的脑血管网络清晰可辨,甚至能区分耳组织中相邻的动脉与静脉,而传统算法(如PAIVEF)会导致血管扭曲或信号混叠;
极限挑战:当激光剂量进一步降至安全阈值的1/4(即传统剂量的1/16),MT-RDN仍能保持重建精度,证明其在极端条件下的鲁棒性。
创新与亮点
01技术瓶颈突破:从“高风险”到“低剂量自由”
传统OR-PAM为保证图像质量,常需使用接近生物安全极限的激光剂量,这对眼、脑等敏感组织构成潜在风险。MT-RDN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重建,将所需激光剂量降低32倍,首次实现“超低剂量下的高质量成像”,为婴幼儿脑成像、眼科微创检测等场景扫清安全障碍。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标志着OR-PAM从“高门槛科研工具”向“临床实用技术”的关键转型。通过深度学习与光学成像的深度融合,团队不仅破解了激光剂量、速度与质量的“三角难题”,更开辟了智能生物医学成像的新范式——未来,OR-PAM或许能像“光学超声”一样,成为手术室中的实时监测工具,或在基层医院实现无创血管健康筛查。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模型对复杂病变组织的适应性,或开发更轻便的便携式OR-PAM系统。但正如研究团队所言,MT-RDN的普适性架构为跨模态成像提供了新思路——无论是光声、超声还是MRI,深度学习都可能成为突破物理极限的“钥匙”。随着硬件成本下降与算法优化,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会思考的显微镜”将在未来十年内重塑精准医疗的格局,让微米级的生命奥秘触手可及。
论文信息DOI:10.1002/advs.20200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