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肌肉的“身份指纹”之基于高密度肌电实现生物特征识别

2025-07-07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4

肌肉的“身份指纹”:基于高密度肌电实现生物特征识别

背景介绍
引言:什么是技能的天花板效应?

 随着信息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身份认证方式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密码容易泄露,指纹和人脸图像也有被盗用的风险。在此背景下,科学家们试图寻找一种更隐蔽、更难伪造的生物电信号以实现更安全的身份识别方式。相比脑电(EEG)或心电(ECG)信号,肌肉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即肌电(EMG),采集更为简便,同时具有较强的个体特异性,成为一种兼顾安全性与实用性的潜在身份识别新模式。

 

图1. 文章信息
 
复旦大学戴晨赟教授团队在2020年42届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年会(IEEE EMBC)上首次提出,将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特征用于身份识别,并开展了相关实验验证。研究通过在手背布设高密度电极阵列采集肌电信号,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等算法对受试者进行身份识别。实验结果令人瞩目:多项任务中识别准确率高达99.5%。该研究不仅验证了HD-sEMG在身份识别中的可行性,也展示了其在信息安全、智能交互和康复医疗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
研究共招募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年龄21至31岁,男女各半)。实验过程中,受试者保持坐姿,按照电脑提示完成8种特定的手指等长收缩任务。如图2所示,每人右手背贴附一块8×8电极阵列(共64通道,间距8毫米),用于记录肌肉激活的二维空间分布。信号由荷兰TMSi公司SAGA 64+系统采集,采样频率达4000Hz,确保高时空分辨率和信号质量。
 
图 2. 使用Saga设备(TMSi公司)进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的实验设置
 
实验任务包括8种不同的手指组合(见图3),例如拇指-食指同时伸展、仅中指伸展、或小指-无名指组合伸展等。每个任务持续3秒,任务间保证3秒休息,整组任务重复10次。信号预处理包括 10–900Hz的带通滤波,和50Hz陷波滤波器去除工频干扰。每条记录的信号被分割成8个独立任务段,便于逐个任务进行分析。

对每个任务段数据提取5中常用特征,包括均方根(RMS)、波形长度(WL)、谱熵、样本熵、频率中值(FMD)并使用这些特征构建了 320 维(5 个特征 ×64 个通道)特征向量用于身份分类。

研究者使用了线性判别分析(LDA)对特征空间数据集做分类处理。作为对比,还评估了其他多种分类器的识别准确率,如线性支持向量机(SVM)、二次支持向量机、三次支持向量机、精细 k 近邻(KNN)、中度 k 近邻以及集成袋树分类器。
 

图3. 手势集和实验范式

研究结果以及解释
从可视化分析角度,研究者使用t-SNE降维算法将高维特征映射至二维空间(图4),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的数据点在空间中呈现出清晰可分离的聚类表现。每位受试者的肌电特征如“电子指纹”般在图中形成独立的簇,彼此间距离明显,说明肌电模式具有极强的个体特异性。
 
定量识别准确率方面,LDA在所有手势任务中都获得了高于98%的识别准确率(表I),且在几乎所有任务中都实现了最高的识别准确率。这一结果也从侧面表明了所提出的基于HD-sEMG的生物特征在个人身份识别应用场景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和高鲁棒性。
 

图4. t-SNE可视化结果,不同受试者的肌电样本在空间上显著分离
 
表 I. 不同任务和分类器的识别准确率
 
此外,从生理学角度理解这些结果也具备充分逻辑支撑。手背肌肉的神经支配模式、肌腱排列方式乃至皮肤导电特性均因人而异。这种解剖学差异和神经激活策略的独特性共同决定了HD-sEMG信号的高度个体化特征。这种个体特异性的本质,不同于传统视觉生物识别那样受表面因素影响,它源自深层神经肌肉结构与活动方式的本质差异,不易模仿,也难以伪造,具备天然的防盗特性。

总结与展望:打造更智能的身份安全新机制
本研究首次验证了HD-sEMG作为身份识别技术的可行性与高效性,为生物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其优势包括高安全性、高准确性、不易受环境干扰和易采集等。这得益于高密度肌电电极贴附在皮肤,并在肌肉主动收缩时,才能获取有效信号的特点;并且,肌电信号相对稳定,受情绪、环境影响较小,适合多种使用场景;此外,随着可穿戴传感器的发展,肌电采集系统的轻量化已不难实现,为其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可以预见,HD-sEMG不仅适用于身份验证系统,还可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个体化设备制造等领域发挥巨大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体的“电生理签名”将成为连接安全、智能与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桥梁。
 
原文链接
Jiang X, Xu K, Liu X, et al. High-density surface electromyogram-based biometrics fo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C]//2020 42n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 Biology Society (EMBC). IEEE, 2020: 728-731.
DOI: 10.1109/EMBC44109.2020.9175370

研究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戴晨赟教授团队开展,涉及机构包括复旦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
 
关于维拓启创
维拓启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注于脑科学、康复工程、人因工程、心理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科研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致力于将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带给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方案和服务,协助用户的科研工作,持续提升使用体验。

相关产品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