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由Luca Menozzi, Tri Vu, Aidan J. Canning, Harshal Rawtani, Carlos Taboada, Marie Elise Abi Antoun, Chenshuo Ma, Jesse Delia Van Tu Nguyen, Soon-Woo Cho, Jianing Chen, Theresa Charity, Yirui Xu, Phuong Tran, Jun Xia, Gregory M. Palmer, Tuan Vo-Dinh, Liping Feng & Junjie Yao 团队完成,题为《Three-dimensional diffractive acoustic tomography》,于2025年1月在线发表。
重要发现
01技术原理与成像突破
1.衍射增强的三维探测
3D-DAT的核心创新在于在传统线性阵列换能器的焦平面处引入动态可控玻璃狭缝(0.08–2.0mm可调)。狭缝通过声波衍射将单向传播声波转化为柱面波,显著扩大接收角度(提升近10倍),生成包含5万虚拟阵元的合成矩阵孔径。这一设计使系统在维持浅层组织穿透力(>2cm)的同时,将传统成像的升降分辨率从2–3mm提升至<1mm,实现近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椭圆离心率降低41–46%)。
2.多模态协同成像机制
系统集成三波长激光光源(532nm, 668–1000nm, 1064nm)与超声发射模块:
衍射光声层析(DPAT)模式:通过组织光吸收产生声信号,结合狭缝衍射实现血管网络分子成像(如血红蛋白、黑色素)
衍射超声层析(DUST)模式:利用衍射声波探测解剖结构边界,精确解析骨骼、脏器形态双模式可同步触发,实现功能—结构图像的自动配准与互补验证。
02实验验证与性能优势
1.分辨率与信噪比表征
通过十字靶和叶片骨架体模成像,量化证明:
狭缝宽度0.8mm为最优参数(升降分辨率400μm vs 传统成像2–3mm)
深度≤2cm时,DPAT/DUST信噪比(SNR)和对比噪比(CNR)均优于传统方法
血流动力学测量误差从28%降至14%,显著提升血氧定量准确性
2.活体成像应用实例
玻璃蛙(Hyalinobatrachium fleischmanni):清晰解析全身胆绿素结合丝氨酸蛋白酶(BBS)分布,揭示其透明化机制的关键分子定位
肿瘤模型:追踪笼状金纳米星(cGNS)在4T1乳腺癌小鼠体内72小时动态分布,灵敏度达0.65nM;同步量化肿瘤缺氧区域(sO₂=39% vs 正常血管58%)
胚胎发育研究:发现全氟烷基物质(PFAS)暴露导致胚胎血管氧合异常(EV/MV比值升高),为发育毒性提供新证据
创新与亮点
01攻克传统成像技术瓶颈
打破分辨率各向异性困局
传统线性阵列因固定声透镜限制,升降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存在显著差异(约3:1)。3D-DAT通过单缝衍射生成合成矩阵孔径,在不牺牲成像深度(>2cm)的前提下,首次实现深部组织近各向同性三维成像,为复杂血管网络、微小病灶提供无畸变解析能力。
重建速度革命性突破
提出GPU加速的快速焦线重建算法(FFL),将传统光声重建耗时缩短50倍。该算法将三维延迟求和转化为稀疏矩阵乘法(>99%稀疏度),结合合成孔径宽度优化策略,使40×14×15mm³视野的重建速度达秒级,支持实时动态监测(如血流速度6mm/s)。
纳米探针动态追踪:cGNS在肿瘤内积累量检测限低至3pmol,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纳米级工具
临床转化潜力
系统兼容市售线性阵列换能器,成本仅为矩阵阵列系统的1/20,且操作便携性满足手持式扫描需求。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小动物全身成像、胚胎发育监测等场景,为癌症研究、环境毒理学及再生医学提供普适性平台。
总结与展望
三维衍射声学层析成像(3D-DAT)通过单缝衍射与合成孔径的创新融合,成功解决了传统光声/超声成像在分辨率各向异性、三维重建效率及分子检测灵敏度方面的核心瓶颈。其在玻璃蛙透明机制解析、肿瘤纳米药物追踪、胚胎毒性评估等场景的应用,充分验证了技术的高兼容性与多维度定量能力。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狭缝动态控制算法,拓展至手持式临床设备开发,并探索其与人工智能超分辨技术的联用潜力。作为兼具低成本与高性能的新型成像平台,3D-DAT有望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转化医学领域的革命性工具,推动从微观分子事件到宏观病理表型的全尺度可视化研究。
论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25-56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