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定位显微镜(ULM)技术通过突破传统超声的衍射极限,首次实现了乳腺病变微血管网络的超分辨率成像。团队在《European Radiology》发表原创研究《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 by 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证实ULM的定性(微血管形态)和定量参数(密度、直径、迂曲度等)可有效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该技术利用微泡示踪和运动校正算法,将分辨率提升至数十微米级,为无创诊断提供了新视角。
重要发现
01微血管形态的定性诊断价值
研究发现,93%良性病变(如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呈现点状、线状或分支状的规则微血管模式,而94%恶性病变(如浸润性癌)表现为混沌网状结构。例如图1 展示的纤维腺瘤呈现有序分支(箭头所示),而图2浸润性癌则显示紊乱血管网。这种形态差异的鉴别效能显著(AUC=0.935),敏感性达94.1%,特异性92.9%。
创新与亮点
01分辨率的技术革命
ULM通过微泡定位与运动校正算法,将超声分辨率提升十倍至数十微米级,首次在临床级设备上实现微血管可视化。相比传统超声(>100μm分辨率)和MRI(宏观血管显像),ULM可清晰呈现≤50μm的微血管分支,突破了衍射极限的百年束缚。
该体系显著降低良性病变的误诊率,6例CEUS误判为恶性的良性病例经ULM修正诊断,避免不必要活检。
03为活体研究开辟新路径总结与展望
ULM通过微血管超分辨率成像,为乳腺病变无创诊断提供了变革性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同步解析血管形态与血流动力学,使微米级血管定量评估成为可能。当前局限包括样本量不足(31例)及呼吸运动干扰,未来需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扩大验证。
随着算法优化(如深度学习运动校正),ULM有望替代部分侵入性检查,成为乳腺癌精准诊疗的“透视眼”。该技术的拓展应用(如肝癌、甲状腺结节鉴别)将推动超声进入微观时代,最终实现“看清生命之河的每一条支流”。
论文信息DOI:10.1186/s13244-025-0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