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旷场实验:评估小鼠自发活动与焦虑样行为的经典范式

2025-09-0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5


一. 引言

旷场实验由Hall于1934年首次建立,是行为神经科学中最常用、最经济的筛选工具之一。该实验不需要复杂的训练过程,利用动物对新环境的自发反应,可在短时间内高效获取大量行为数据。其核心测量指标,如总运动距离中心区活动,分别反映了动物的一般活动水平焦虑样状态(在啮齿类中,进入危险开放区域的意愿降低被解释为焦虑样行为增加)。

随着视频跟踪技术计算行为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旷场实验已从传统的人工观察记录,进化到可自动追踪并分析数十个行为参数的精细化系统。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从简单的实验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行为表型(Behavioral Phenotype),从而更灵敏地检测基因突变、药物处理或病理模型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细微影响。

二. 实验原理与理论基础

旷场实验的设计基于啮齿类动物的生态学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开阔地带意味着暴露于捕食者之下的高风险,而边缘区域(如墙边、灌木丛)则相对安全。因此,当小鼠被置于一个新颖的旷场装置中时,会表现出一种典型的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 趋向性(探索动机):驱动动物移动并探索新环境以寻找资源(食物、巢穴、同伴)。

  • 回避性(风险规避):驱动动物避免暴露在开阔区域,倾向于在相对安全的边缘区域活动(称为趋触性,Thigmotaxis)。
    这种矛盾行为的平衡状态被用来推断动物的情绪状态,其中中心区域活动减少边缘区域活动增加被解释为焦虑样行为升高。



三.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装置

标准的旷场装置是一个简单的方形敞箱。

 

  • 尺寸:对于小鼠,通常为40 cm × 40 cm × 40 cm(长×宽×高)。尺寸过大可能增加变异,过小则限制活动。

  • 材质:通常由白色或灰色的不透明塑料制成,以减少反射并提供与动物颜色的对比。

  • 区域划分:通过软件(VisuTrack)将场地虚拟划分为两个主要区域:

    • 周边区(Periphery):紧贴箱壁的区域(通常宽约7-10 cm)。

    • 中心区(Center):场地中央的区域(通常为总面积的20-40%)。

  • 灯光控制:实验应在隔音、弱光需要均匀照明,不得有明显阴暗区域,老鼠有趋暗性)的旷场箱内进行,同时避免人为干扰。

    3.2 实验动物准备

  • 品系与年龄:常用C57BL/6J等近交系小鼠,年龄通常为8-12周龄。不同品系基线活动水平差异巨大(如BALB/c小鼠比C57BL/6J更“焦虑”),必须注意品系选择和数据解读。

  • 适应与饲养:实验前动物应在行为实验室内适应至少5-7天,维持12/12小时光暗周期。所有测试应在光照期内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以控制昼夜节律的影响。

  • 习惯化处理:实验前3天,每天对小鼠进行短暂的轻柔抓取,以减少操作和运输应激。

  • 3.3 标准化实验流程

    阶段一:设备准备与校准

  • 彻底清洁旷场箱(通常用70%乙醇溶液),以消除上一只动物留下的气味线索。

  • 校准视频摄像头和跟踪软件,确保整个场地在视野内,并正确定义中心区和周边区。

  • 阶段二:实验测试

  • 将小鼠轻轻从饲养笼中取出,背对实验者放入旷场箱的同一角落(如西南角)。

  • 立即启动视频记录和跟踪软件,开始计时。

  • 让动物自由探索5-15分钟(10分钟最为常用)。

  • 测试期间,实验者应保持安静,尽量避免移动或发出声响。

  • 测试结束后,迅速将动物放回其家笼。

  • 彻底清洁箱体,再进行下一只动物的测试。

  • 阶段三:数据提取与分析
    软件自动分析视频录像,提取关键参数。

    3.4 数据分析

    关键行为指标可分为两类:
    1. 活动性指标 (Locomotion)

  • 总运动距离:在整个测试期间动物移动的总路程(cm)。反映一般活动水平。

  • 平均速度:总距离/测试时间(cm/s)。

  • 站立次数:动物仅用后肢站立、抬起前肢探索空间的次数(Rearing)。反映探索动机。

  • 2. 焦虑样行为指标 (Anxiety-like Behavior)

  • 中心区活动时间:在中心区域花费的总时间(s)或占总时间的百分比。是最核心的焦虑指标

  • 中心区活动距离:在中心区域移动的距离(cm)。

  • 四. 应用范围
    4.1 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 焦虑症研究:焦虑模型小鼠(如通过慢性应激诱导)通常表现出中心区活动时间和距离的显著减少。

  • 抑郁症研究:某些抑郁模型可能同时表现出活动性下降(快感缺乏/精神运动迟滞)和焦虑样行为增加。

  • 精神分裂症研究:通常使用苯环利定安非他命等药物诱导模型,表现为自发活动过度(Hyperlocomotion)。

  • 4.2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 帕金森病:神经毒素(如MPTP)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模型,表现为总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减少。

  • 亨廷顿病:转基因模型(如R6/2小鼠)在疾病早期常表现出活动过度,晚期则转为活动减少。

  • 4.3 药理学评价

    旷场实验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临床前筛选的一线工具。

  •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预期会增加中心区活动。

  • 兴奋剂:如安非他命,预期会增加总运动距离。

  • 镇静剂/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预期会减少总运动距离。

  • 抗抑郁药:效应复杂,需长期给药后才可能观察到焦虑样行为的改善。

  • 4.4 遗传学与表型分析

    旷场实验是表型驱动遗传学筛选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鉴定影响自主活动或情绪行为的新基因。

  • 进入中心区的次数:反映进入开阔区域的意愿。
    数据通常以均值±标准误(SEM)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组间比较,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