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 Nils Korte1,5、Anna Barkaway、Jack Wells 、Felipe Freitas、Huma Sethi、Stephen P. Andrews、John Skidmore 、Beth Stevens与David Attwell联合完成。论文《Inhibiting Ca²⁺channel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 relaxes pericytes, improv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reduces immune cell stalling and hypoxia》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通过先进光学方法揭示了钙通道抑制改善脑血流的关键机制。
技术原理
光学成像技术是AD血管研究的核心技术,其独特机制在于高分辨率、实时活体监测能力,突破了传统组织学分析的静态局限。主流方法如MRI虽能宏观评估CBF,但分辨率不足(>100 μm),无法解析微血管细胞事件;而光学技术以亚微米精度实现动态观测。关键原理分点阐述如下:
双光子显微成像:基于非线性激发原理,激光穿透深层组织(如皮层),激发荧光探针(如GCaMP5g钙指示剂),产生双光子荧光信号。该技术最小化光损伤,允许长时间活体成像,实时捕获周细胞内钙离子([Ca²⁺]ᵢ)瞬变和血管直径变化(分辨率达1 μm)。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利用多普勒效应,激光束照射移动血细胞,散射光频移转换为血流速度信号。结合双光子系统,实现CBF与血管动力学的同步量化,精度达毫米/秒级。
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基于激光散斑模式,血流引起散斑强度波动,通过空间对比分析生成CBF分布图。该方法快速覆盖大视野,适用于整体灌注评估(如皮层区域),但需配合高分辨技术验证微血管细节。
这些技术协同工作,形成多层次成像体系,核心优势在于非侵入式、细胞级分辨率,为AD血管功能障碍提供机制解析。
重要发现
本研究通过先进光学技术,核心贡献在于阐明钙通道抑制如何通过周细胞调控改善AD脑血流,实验过程聚焦成像主导的机制验证。
周细胞收缩机制的光学解析:实验采用双光子显微成像,在活体NG2-Creᴱᴿᵀ²-GCaMP5g小鼠皮层中,实时监测内皮素-1(ET-1)诱导的周细胞[Ca²⁺]ᵢ升高(上升2.07倍)和毛细血管收缩(直径减小18%)。尼莫地平(CaV阻断剂)处理后,[Ca²⁺]ᵢ在1.35分钟内降至基线,血管扩张先于CBF增加(8.41分钟延迟),证实钙通道介导收缩的核心作用。
多维成像量化血流改善:结合激光多普勒和激光散斑,研究显示尼莫地平静脉注射提升AD小鼠CBF达51%(P=0.0003)。三维双光子成像进一步揭示毛细血管直径增加9.6%(至6 μm),减少Poiseuille定律相关的血流阻力。数学模型(考虑血管阻力分布)验证成像数据,预测CBF增幅匹配实测值(51% vs. 40–51%)。
免疫细胞滞留的成像证据:双光子技术三维扫描显示,AD模型中5.2%毛细血管发生阻塞(vs. WT 0.47%),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滞留占50%以上。成像捕捉细胞堵塞点邻近周细胞胞体(距离<10 μm),尼莫地平减少阻塞至近正常水平,缩短滞留时间(P<0.05)。
结论:光学技术证实钙通道抑制通过放松周细胞,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和细胞滞留,最终提升CBF并缓解缺氧(pimonidazole标记减少),为AD早期治疗提供光学驱动的机制基础。
挑战与展望
尽管光学成像技术推动AD血管机制突破,临床转化面临显著障碍:尼莫地平的长期安全性在老年AD患者中待验证(CBF响应减弱63%),且光学设备的成本和高技能操作限制基层普及;未来方向需结合多模态成像(如与ASL MRI整合)提升预测精度,并探索个性化剂量优化。同时,拓展至其他血管性痴呆症,可加速光学技术的临床落地。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Korte N, Barkaway A, Wells J, Freitas F, Sethi H, Andrews SP, Skidmore J, Stevens B, Attwell D. Inhibiting Ca2+ channel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 relaxes pericytes, improv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reduces immune cell stalling and hypoxia. Nat Neurosci. 2024 Nov;27(11):2086-2100.
DOI:10.1038/s41593-024-0175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