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EMSA探针设计指南:从结合位点预测到特异性探针设计

2025-09-2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8

在做完筛选或大片段互作实验后,若需进一步精确定位蛋白质与DNA的具体结合位点,EMSA实验往往是理想选择。但实际操作中,面对探针设计、结合位点预测等问题,是否会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手把手拆解 EMSA 实验中的探针设计要点,帮你轻松突破这一难关。
EMSA实验原理
EMSA,中文全称为电泳迁移率实验,也被称为凝胶阻滞实验,是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一种经典体外实验技术。其核心原理在于:标记后的核酸探针(常用生物素)与对应结合蛋白特异性结合后,会形成分子量更大的“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由于该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远慢于游离探针,因此在凝胶上会表现为条带的“滞后”或“阻滞”现象,若为生物素标记探针,可通过化学发光法显影;若为放射性或荧光标记,则需对应采用放射自显影或荧光成像检测,最终通过条带判断结合是否发生。这一特性使得EMSA成为检测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有效工具。
已知核心结合位点预测
预测目标蛋白的DNA结合位点时,可通过文献资源明确目标蛋白的保守DNA结合结构域、已知结合基序等先验信息,并结合专业数据库提升预测准确性。本文推荐使用JASPAR数据库(收录大量实验验证的转录因子结合基序,支持家族特异性筛选)进行预测。以植物NAC转录因子家族家族为例,可先通过文献确认NAC家族的保守结合基序(如核心序列CACG),再在JASPAR中筛选NAC家族的代表性motif,进而对特定NAC亚型的DNA结合位点进行预测。
JASPAR数据库链接:https://jaspar.elixir.no/,使用JASPAR数据库预测蛋白的结合序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搜索转录因子家族:在JASPAR网站的搜索栏中输入目标转录因子家族名称“NAC”,点击搜索。
2.选择motif:从搜索结果中挑选出感兴趣的motif,点击“Add to cart”,完成后点击“View cart”进入分析界面。
 
3.输入序列,设置参数:在红框区域输入待测序列(常见为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SS上游2000bp的启动子区域,可含TSS下游200-500bp),需为标准fasta格式,匹配阈值默认是80%,该值代表预测结合位点与数据库中已知motif的序列相似性阈值,若需提高预测的严格性,可将阈值调整为85%,设置完成后点击“Scan”启动分析。
 
4.解读结果:
分析结果中,需重点关注两项核心信息:
相对评估值(Relative Score):代表预测结合位点与目标 motif(基序)最优匹配序列的相似性百分比(0-100%),评分越高,序列匹配度越强;
预测的位点(Predicted sequence):即预测的转录因子结合序列,需结合其标注的链方向(strand)处理,若标注为负链(strand:-),需对该序列进行 “反向互补”;
将处理后的预测序列(正链直接用,负链反向互补后用)在原始序列fasta序列中检索,即可确定结合位点的具体坐标,完成预测。
小技巧:如果数据过多,可通过“Filter“功能缩小范围:输入已确认的保守结合序列即可。
 
 
探针设计
在确定了结合位点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进行探针的设计。以下是几个核心要点:
探针长度:通常控制在20-40个碱基对之间。序列过短可能导致结合不稳定,过长游离探针迁移变慢、与低分子量蛋白复合物难以有效分离。
核心结合位点:探针应完整包含核心结合位点及其两端各5-15bp的侧翼序列,且核心结合位点应尽量位于探针中央,以确保结合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探针类型: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探针类型。
生物素标记探针(野生型,Biotin-WT):在探针的 5’端或 3’端引入生物素标记,用于后续实验的信号检测。
未标记竞争探针(冷探针,Cold Probe):与生物素标记探针序列相同,但不含生物素标记,实验中加入过量冷探针,若能竞争性抑制Biotin-WT与目标蛋白的结合(表现为显影条带减弱),可证明结合的特异性(排除非特异性结合)。
突变探针(Biotin-Mut):侧翼序列与野生型探针相同,将核心结合位点的关键碱基进行突变(如ACGT变为AAAA),若Biotin-Mut无法与目标蛋白结合(显影条带消失),可进一步验证核心结合位点的必要性。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希望这篇从JASPAR入手的实战指南能给您带来帮助。如果您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或有自己的心得,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讨论。如果觉得本文有用,也请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