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自然·纳米技术》文献热点速递 :开辟活体成像新路径

2025-09-2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8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活体成像技术一直是探索生物体内微观世界的关键手段。而近红外第二窗口成像技术因其在深层组织穿透性和低背景干扰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科研人员聚焦的前沿方向。近日,某大学教授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在线发表,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变革。

研究背景:突破传统成像瓶颈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实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活体成像始终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成像技术在面对深层组织时,往往会受到信号衰减和背景干扰的困扰,难以提供清晰、准确的图像信息。近红外第二窗口(NIR-II,1,000–1,700 nm)成像虽然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目前用于体内成像的长余辉材料多为块状晶体,存在尺寸和形态不均匀、核壳结构难以构建以及发射波长短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核心突破:X射线激活长余辉纳米粒子
         团队此次成功报告了一系列X射线激活的镧系元素掺杂纳米粒子 ,这些纳米粒子在近红外第二窗口展现出延长的发射寿命。通过巧妙的核壳工程,实现了可调谐的NIR-II长余辉特性。实验结果令人惊喜,在深层组织(~2 - 4 mm)成像中,该技术的信噪比是传统NIR-II荧光成像的四倍,清晰度提高了三倍,能够更清晰地解析小鼠腹部血管、肿瘤和输尿管等结构。
         不仅如此,这些精心设计的纳米粒子还实现了对内脏的高对比度多重成像,以及对鼠肿瘤的多模态NIR-II长余辉-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多模态成像的实现,就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多双不同视角的“眼睛”,能够从多个维度获取生物体内的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对复杂生物过程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深远意义:多领域研究的新曙光
         这项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广泛,为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光子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诊断等多个领域都拓宽了研究视野。
         在生物医学领域,更清晰的活体成像意味着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疾病的踪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肿瘤研究中,能够更精准地监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评估治疗效果,助力抗癌新药的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对于材料科学而言,此次开发的新型纳米粒子为设计和合成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提供了新的范例,推动了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激励科研人员探索更多新颖的材料体系和应用场景。
         该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无疑是活体成像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望在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福祉,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在实际应用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