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类化合物作为自然界最庞大的天然产物家族,在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呈现独特的分布规律。这类由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的多炔烃类化合物,在蘑菇中形成以倍半萜(C15)和三萜(C30)为主体的特征性谱系。灵芝属真菌产生的三萜酸已分离鉴定超过300种,其中灵芝酸A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展现抗炎活性;羊肚菌倍半萜群包含11种新颖的eremophilane骨架衍生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达2μg/mL。相较植物界丰富的单萜(C10)和二萜(C20),真菌萜类更倾向于高度氧化的多环结构,这种结构特征与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特有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蘑菇萜类在立体化学构型上呈现显著种间差异,如松茸中发现的tricholoma烯醇存在4种光学异构体,其抗肿瘤活性与C-12位羟基构型直接相关。
倍半萜、单萜及其衍生物从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子实体中分离获得的混源萜二聚体applanatumin A,由倍半萜与三萜单元通过Diels-Alder反应形成独特桥环骨架。该化合物在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模型中,通过阻断Smad3磷酸化及抑制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ECM减少67.3%),其抗纤维化效能优于阳性对照药吡非尼酮(IC50=3.2μM vs 8.7μM)。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表明,C-7位α,β-不饱和酮羰基是维持其生物活性的关键药效团。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真菌倍半萜的化学多样性,更为开发新型抗纤维化药物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化合物骨架。
二萜及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尽管高等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相对有限,但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已报道的真菌二萜不足500种,仅占真菌萜类总数的8%,其中半数以上具有细胞毒或神经营养活性。从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深层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的erinacine A,作为典型的二萜吲哚生物碱,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增强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表达,在体外实验中使PC12细胞神经突触生长密度提升3.2倍,其神经营养活性较NGF蛋白本身延长48小时。二倍半萜类化合物作为大环萜类的特殊亚类,在鬼笔科真菌中形成特征性5/7/6三环骨架,部分衍生物展现独特的抗HIV整合酶活性。
三萜及其衍生物
三萜类化合物作为蘑菇子实体中含量最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构成真菌萜类化学库的主体。基于骨架特征可划分为四大结构类型:①羊毛甾烷型三萜(占比58%),以四环三萜骨架为基础,C-17侧链呈现β-取向;②麦角甾烷型(22%),具特征性Δ^7,9(11)双键及侧链羟基化修饰;③葫芦烷型(13%),含独特7,8-断环双萜结构域;④皂苷型(7%),通过糖基化修饰增强水溶性。从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中分离的ganoderic acid Df,作为典型的羊毛甾烷型衍生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醛糖还原酶(IC50=2.3μM),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提升41.7%)。该化合物C-3位羟基的乙酰化修饰使其脂溶性增强,组织分布研究显示在背根神经节的蓄积浓度是血浆的8.2倍。
萜类化合物作为药物研发领域最重要的天然产物家族,其结构衍生化潜力与生物活性多样性持续推动新药发现进程。从青蒿素(倍半萜内酯)到紫杉醇(二萜二酮),超过30种萜类化合物已成功转化为临床药物。当前研究聚焦于真菌萜类合成生物学,通过异源表达猴头菌erinacine生物合成基因簇,已实现目标二萜在酵母底盘细胞中的从头合成(滴度达128mg/L)。这种合成生物学策略结合代谢工程改造,为规模化制备稀有萜类提供了技术路径,有望突破天然资源限制,加速真菌萜类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灵芝萜酮二醇 | abs47000744-5mg | 5mg |
甘遂萜酯A | abs47038723-5mg | 5mg |
全草含茜草萜酸 | abs47035939-5mg | 5mg |
29-羟基无羁萜-3-酮 | abs47035420-5mg | 5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