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明显瘙痒为主要特征,皮损好发于肘窝、腘窝、颈前等屈侧部位,也可累及躯干、面部;其常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共存,属系统性疾病。
近年 AD 患病率上升,2021 年中国 0-14 岁儿童患者达 762.7 万人,2023 年中国成人一年患病率为 6.1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AD 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调、皮肤菌群紊乱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丝聚蛋白(Filaggrin, FLG)基因突变是 AD 关键遗传风险因素,该蛋白对角质层形成和皮肤屏障功能至关重要;其功能缺失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缺陷,经皮水分丢失增加,使外界过敏原、微生物更易侵入,触发免疫反应。
AD 发病还与免疫应答异常密切相关,以 Th2 型免疫反应为主导:急性期 IL-4、IL-13 等 Th2 细胞因子显著升高,促进 IgE 合成和炎症;慢性期 IFN-γ 等 Th1 细胞因子上调,形成混合炎症环境。
AD 患者常伴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或感染,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炎症,皮肤菌群失调与免疫异常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AD 发病还可能与免疫失调相关:早期患者或因皮肤屏障受损致敏,逐步发展为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卫生假说” 则认为,现代生活过敏原暴露减少,可能导致免疫耐受建立异常,诱发 AD。
低湿度环境、刺激性物质、接触性过敏原等环境因素可诱发或加重 AD,患者需尽量规避。
糖皮质激素(TCS)仍是 AD 一线治疗,需依病情、部位、年龄选不同效力制剂,快速控制急性发作,但局部使用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皮肤萎缩,长期强效大面积使用还可能诱发骨质疏松、类固醇性糖尿病。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如他克莫司 0.1%、匹美克莫司 1%)或磷酸二酯酶 - 4 抑制剂(PDE-4 抑制剂)可用于维持治疗,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伴明显瘙痒时,可联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缓解症状。
重度、顽固性或外用药物无效的 AD 患者需口服药物系统治疗: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推荐成人小剂量起始;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急性发作期挽救治疗,病情控制后需及时减量停药;甲氨蝶呤虽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但用于 AD 属超说明书用药,无大规模真实世界试验验证,临床多参考银屑病用药剂量。
近年来,靶向治疗兴起,成为特应性皮炎新型系统治疗药物的研发方向。
第一个获批的非激素类 AD 用药是 2% 克立硼罗软膏(PDE-4 抑制剂),通过抑制 PDE-4 酶提升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减少 TNF-α、IL-17 等促炎因子生成以下调炎症;2020 年获美国 FDA 批准,适用于低至 3 个月龄轻中度 AD 患者,我国目前仅批准用于 2 岁及以上轻中度 AD。
JAK1 选择性抑制剂通过靶向抑制 JAK-STAT 通路中 JAK1 激酶活性调节免疫、改善症状,可阻断 IL-4、IL-13、IL-31 等促炎因子的信号传递;国际上已获批的有巴瑞替尼、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其中乌帕替尼(适用于 12 岁及以上)、阿布昔替尼(适用于成人)已在我国上市;芦可替尼乳膏获 FDA 批准用于 12 岁及以上非免疫低下患者的轻中度 AD,国内已通过博鳌、港澳药械通试点应用。
此外,Th2 靶向治疗通过抑制 IL-4、IL-13 等关键炎症因子信号传导,阻断 AD 核心免疫通路,代表药物有度普利尤单抗、曲罗芦单抗、来瑞组单抗。
一、特应性皮炎研究关键生物标志物有哪些?
AD 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失衡、皮肤屏障缺陷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核心生物标志物可分为以下 3 类:
- 免疫与炎症相关因子:IL-4、IL-13(Th2 型免疫核心因子,介导屏障破坏与 IgE 合成)、IL-31(瘙痒关键介质)、IL-17(慢性期炎症因子)、TNF-α(促炎因子,加剧皮肤炎症)、IFN-γ(Th1 型免疫因子,参与慢性期混合炎症)、GM-CSF(粒细胞 / 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 皮肤屏障相关分子:丝聚蛋白(FLG,屏障结构关键蛋白,基因突变致屏障缺陷)、神经酰胺(角质层脂质成分,含量降低致保水能力下降)。
- 临床检测指标:血清 IgE(免疫异常标志物,40%-50% 患者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指标,比例升高提示过敏相关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相关毒素(如超抗原,加重屏障破坏与炎症)。
二、乐备实(LabEx)助力特应性皮炎研究的多因子检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