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用于小鼠前肢亚神经分辨率长期功能评估的无线光遗传刺激系统开发研究

2025-10-2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7

图片

2025年9月30日,复旦大学静安区中心医院周明杰及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名为“A wireless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system for long-term function evaluation of mice forelimb with sub-nerve resolution”的文章,文章内容表明其开发了一款植入式光遗传学刺激系统,用于解决周围神经转移术后恢复评估的问题。

介绍

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致四肢感觉运动缺陷,周围神经转移是有效治疗手段,已用于临床及扩展到中枢神经损伤(如团队提出的 CC7 手术、多手术组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但作用机制不明,且需亚神经分辨率的长期刺激平台追踪神经肌肉功能变化;因周围神经(尤其高水平神经)由支配不同肌群的神经束组成,光遗传学因时空精度高适合实现亚神经分辨率调控,还具临床转化潜力,然而小动物长期可靠的光遗传学设备少,且神经再生康复周期长对设备寿命要求高;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完全植入的多位点光遗传学刺激系统(FIMOSS),它基于此前的 MOSD 改进,集成无线技术、植入小鼠胸部,能无线供电控制、保持稳定性能至少 12 周且具备亚神经分辨率,在 Thy1-ChR2-EYFP 小鼠中成功诱导前肢运动,还阐述了 TBI 和 CC7 术后神经功能重组模式,该系统可作为研究神经损伤或术后功能的有效工具,且有多位点刺激和肢体运动控制潜力。

结果
01、FIMOSS 的设计和表征
FIMOSS 含植入物与外部设备,植入物的 MOSD II 可灵活包裹神经,不同 μLED 能多角度激活神经束实现亚神经分辨率,且完全可植入、小型化无电池,为臂丛神经提供四通道可编程无线光遗传刺激。系统以 2MHz 谐振频率供电,可无线传输刺激命令,用户术后仍能更新参数。植入物仅重 0.127±0.005g(占小鼠体重约 0.5%),不影响其自然行为,还依托商用 PCBA 生产线制造,能低成本批量生产。

图片
图1:用于周围神经丛长期功能评估的FIMOSS示意图

02、FIMOSS的电子设计
FIMOSS 植入物形似人工耳蜗但尺寸更小,有 4.5mm×4.0mm 正方形驱动区域(连直径 5.0mm 圆),0.64mm 长互连可延伸至臂丛神经;天线与驱动器 FPC 共面以优化厚度,皮下可容纳。驱动区域电路板厚 0.29mm(带元件 1.2mm),封装后总厚 2.2mm;互连及神经袖带厚 0.065mm,PDMS 封装后增至 0.365mm。驱动区域是含印刷天线的 6 层 FPC 板,搭载 MCU 等元件,FPC 第 4 层延伸为带 4 个 μLED 的 MOSD II 以对接神经。为低成本商用生产,FPC 布局有最小走线宽 / 间隙要求,用特定通孔;选倒装芯片封装 μLED(主波长 465nm),其焊盘更稳固,提升植入物可靠性与可制造性。
 

图片
图2:用于长期多位点光遗传学刺激的FIMOSS植入物的设计和结构

03、FIMOSS的力学特性和封装
FIMOSS 植入物驱动区域先涂 12μm 聚对二甲苯 C(生物相容性好、水允许性低),再用 PDMS 封装;互连与 MOSD II 涂 150μm PDMS,可保护设备、保灵活性、缓冲神经,经加速老化验证能维持 3 个月体内功能。MOSD II 因臂丛神经解剖复杂,互连用直线形(蛇形难适配),到神经后呈 L 形转弯,末端 FPC 卷曲为袖带;其 FPC 厚 65μm、宽 0.79mm,μLED 尺寸 152μm×406μm、厚 100μm,相邻间距 400μm(适配 250-600μm 神经直径),每侧 4 个 0.1mm 缝合孔眼(可调贴合度、辅助预卷曲,兼顾制造与缝合)。

04、FIMOSS 的无线特性
FIMOSS 植入物无线供电靠外部与植入天线 2MHz 谐振感应耦合实现,接收天线为 6 层印刷铜迹线(电感约 10μH),与电容组成 2.04MHz 谐振器,印刷天线易制造、一致性高且热安全。系统单向无线通信中,外部设备以 1.2kHz 编码消息,植入物解码后,MCU 的 USART_RX 端口以 1200 波特率接收参数。负载扫描显示,外部设备 3.3V、60-80mA(天线间距 1mm)时,负载≤4mA 植入物可维持 3V 输出,且植入物 3V 下电流消耗 0.6-2.6mA,默认无线条件能满足功率需求。

图片
图3:FIMOSS植入物的表征

05、FIMOSS的外部设备和嵌入式软件
FIMOSS 外部设备含 PCBA 系统、铜线天线及 3D 外壳,为手持式扫描仪,可验证 MOSD II 定位及术后刺激;以 ATMEGA328PB-MU 为 MCU,通过 Arduino IDE 开发,有两种模式:模式 1 用 3.3V 电源,MCU 发 PWM 信号驱动线圈发射射频波供电;模式 2 连 PC 接收命令,以调幅射频信号传至植入物。植入物 MCU 接收解码信号,转刺激策略写入 EEPROM 实现更新,可灵活调整 LED_ID、脉冲宽度、脉冲间间隔三个参数。

06、FIMOSS体外加速老化试验
为评估 FIMOSS 植入物的长期可靠性,研究人员将 10 个合格植入物浸入 60°C 盐水进行体外加速老化测试(模拟 12 周体内使用),每日测试记录。结果显示,10 个植入物在 19 天测试期内均正常工作,所有 μLED、状态 LED 正常亮起,且保留重编程能力。根据加速老化公式,60°C 盐水环境下老化速度约为正常情况的 4.92 倍,因此 19 天加速测试相当于体内至少 93 天(约 13 周)的使用,证明封装能有效防水以支持长期使用,预计植入物可满足动物实验所需的 12 周体内连续运行需求。

07、FIMOSS植入物的热学特性
为保障 FIMOSS 植入物光刺激有效且热安全,研究发现外部设备 3.3V(60-80mA)驱动时,植入物体外温升至 32°C 稳定、体内 3600 秒温升≤1°C,电压升高则温升显著,故体内实验选 3.3V;用热敏电阻测 μLED 温度,极端 2.1mA 照明下温升至 37°C 稳定,实际实验用 2.0mA、~1% 占空比刺激,且无神经热损伤,证明热安全。光电流电压扫描显示,160Ω 电阻将 μLED 电流限制在 2.0mA,输出光功率 2.5mW。3D 有限元分析模拟光辐照度,单个 μLED(2.5mW)激活时,正对扇区与远扇区(相距~300μm)辐照度差异大,空间分辨率约 300μm,光功率增加会增多非特异性刺激;同时用两个相邻 μLED(2.0mW)照射,可解决角落扇区盲点,确保神经各部分可被光遗传激活进入。
 

图片
图4:12周后臂丛神经长期FIMOSS植入的生物相容


08、FIMOSS的时间特征
为满足不同实验需求,FIMOSS 植入物设计了含 μLED 选择、脉冲宽度、脉冲间间隔的可重新编程刺激参数,研究人员通过测试 6 组参数(5 组常用、1 组长时)验证时间控制精度。结果显示,4 个 μLED 的脉冲宽度偏差约 0.1-0.15ms(偏差率 < 0.4%),脉冲间间隔(1000/2000ms)偏差约 0.5-1ms(偏差率≈0.1%),2 分钟检测内精度无变化且 μLED 间无差异,证明其能提供高精度光遗传学刺激,支持周围神经相关实验。

09、FIMOSS长期植入小鼠臂丛神经的生物相容性
为验证 FIMOSS 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人员将其植入小鼠臂丛神经,12 周后分对照组与上 / 中 / 下躯干植入组测试:运动分析显示两组小鼠前肢多关节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走道步态分析的步幅、打印面积等指标也无差异,说明运动功能未受影响;术后观察到植入物被薄结缔组织包裹,PDMS 封装完好,神经无炎症或感染,去除植入物后神经连续性正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植入部位髓鞘分布有序、厚度与对照组无差异,仅见少量炎症细胞,综上表明 FIMOSS 生物相容性良好,不影响小鼠活动与神经功能。

10、FIMOSS 诱导的明显前肢运动
小鼠脊神经形成周围神经丛,臂丛神经负责前肢感觉运动,故用 FIMOSS 研究;实验选术后 12 周切口愈合、异氟醚麻醉的 Thy1-ChR2-EYFP 小鼠,分三组将 MOSD II 接臂丛不同躯干,开不同 μLED 记录 CMAP 并分析前肢运动。测试得 20ms 脉宽为合适参数,上、中、下躯干刺激时,不同 μLED 对应不同运动及 CMAP 表现。对比光遗传学刺激(20ms 脉宽)与电刺激(0.2ms 脉宽、0.5mA),前者空间分辨率更高,可选择性激活前肢远端关节。综上,FIMOSS 的 4 个 μLED 能高选择性激活神经束诱导不同运动,空间选择性优于电刺激,还可按臂丛神经解剖特征微调。
 

图片
图5:FIMOSS在臂丛神经上的应用,诱导小鼠前肢的明显运动

11、FIMOSS 诱导的明显肌肉收缩
为测试 FIMOSS 对臂丛神经的光遗传刺激能否诱导前肢肌肉收缩,研究以臂丛下躯干为代表做等长肌肉张力实验:先明确下躯干不同 μLED 与肌肉群对应关系,再切断肌肉肌腱连力传感器,用不同 μLED 诱导对应肌肉抽搐收缩且抽搐力不同;后用 20-60Hz 光刺激 4 只小鼠,3 秒内诱导强直收缩,肱三头肌归一化稳态力较高,频率超 40Hz 该力明显减小。综上,FIMOSS 可诱导前肢不同肌肉抽搐或强直收缩,各肌肉收缩相关指标有差异,频率超 40Hz 力下降与 ChR2 脱敏有关,与此前研究一致。

12、CC7转移后FIMOSS刺激评估臂丛神经电生理变化
已有研究证明 CC7 转移能改善 TBI 后小鼠患侧前肢功能(与脊髓对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发芽有关),但臂丛神经不同神经干对功能恢复的贡献未知,故利用 FIMOSS 的空间选择性光遗传学刺激,探索 CC7 转移 / 假手术后 4、8、12 周臂丛神经干不同神经束的功能变化:转移的中干(C7 神经)所支配肌肉的 CMAP 面积术后 4-12 周逐渐增加,部分肌肉 CMAP 在 12 周有明显改善,且其对腕部和手部肌肉神经支配作用更重要;上、下躯干的 CMAP 面积也呈增长趋势(尤其 8-12 周),上躯干倾向支配肱三头肌,上下躯干共同补偿负责腕手运动的前臂肌肉神经支配。热图及加权分析也显示上、下躯干对前肢肌肉的功能代偿,最终 TBI+CC7 组 12 周后 CMAP 结果显著优于 TBI 组,这与臂丛神经运动功能重组相关。
 

图片
图6:多位点光遗传学刺激法评估CC7转移后臂丛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模式

13、CC7 转移后 FIMOSS 刺激引起的不同运动的变化
为研究 CC7 术后转移 C7 神经再支配及上下躯干神经支配变化,用 FIMOSS 检测臂丛神经 12 周:再生 C7 神经术后 4-12 周诱导运动增多、角度增大,8 周后 TBI+CC7 组腕部屈曲更频繁,12 周可诱导多运动但角度小于上下躯干;上下躯干运动角度渐恢复(尤其 8-12 周),非主要控制运动角度也增加,TBI+CC7 组下躯干尺神经诱导的手指外展更易出现。结果证实转移 C7 神经再支配受影响肌肉,上下躯干功能改善并补偿,体现臂丛神经功能重组。

图片
图7:CC7转移后受损前肢的诱导行为变化

讨论及未来展望
近年有多种先进光遗传学设备,具备完全植入、可吸收等特点,部分可用于自由移动动物;FIMOSS 未来或兼容市售射频驱动器以实现自由移动下无线操作,还可通过增加接收线圈匝数或面积提升能量收集能力。此研究将 MOSD 升级为 FIMOSS,实现小鼠电生理和诱导行为实验的长期随访,避免重复手术损伤神经,能检测神经功能细微变化且有亚神经分辨率,还针对标准化批量生产优化,MOSD II 结构降低神经受压风险。相比常用的大鼠坐骨神经光遗传装置,FIMOSS 适合小鼠臂丛神经(深层且解剖复杂,重复手术易致损伤),可多时间点评估其功能变化。实验表明 FIMOSS 能诱导臂丛神经多种运动,动态观察神经束功能恢复,弥合特异性 - 侵入性差距,保留生理募集模式,且臂丛神经调控或比硬膜外电刺激更安全,还可通过不同刺激参数实现不同肌肉收缩效果。FIMOSS 基于 FPC 技术,虽能保证小型化和灵活性,但柔韧性不及水凝胶等材料,未来可考虑用更先进材料优化,以拓展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Zhou M, Yan B, Yang F, Chen C, Wang F, Xu C, Jiang T, Li K, Xie Y, Zheng H, Wang C, Zhang J, Jiang S. A wireless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system for long-term function evaluation of mice forelimb with sub-nerve resolution. Nat Commun. 2025 Sep 30;16(1):8702. doi: 10.1038/s41467-025-63746-yIF: 15.7 Q1 . PMID: 41027946; PMCID: PMC12484816

创作声明:本文是在原英文文献基础上进行解读,存在观点偏向性,仅作分享,请参考原文深入学习。

图片图片
想了解更多内容,获取相关咨询请联系 
电  话:+86-0731-84428665
伍经理:+86-180 7516 6076
工程师:+86-180 7311 8029
邮  箱:consentcs@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