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开场
近期,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齐秀娟研究员、方金豹研究员团队在《Horticulture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软枣猕猴桃的研究。研究团队聚焦一个直观的问题:为什么同一种软枣猕猴桃,会呈现出红皮和绿皮两种不同外观?作者通过3D染色质结构分析结合多组学手段,逐步追踪到一个关键的负调控基因AaCBP60B-like,并发现其启动子上存在346 bp的结构变异,正是这一差异影响了果皮颜色的形成。
论文中,红皮与绿皮的差异不仅需要“说清楚”,更要“看得见、量得出”。为此,研究团队采用了我们的Laser系列活体成像系统:在保证一致成像条件的同时,既直观展现了颜色和发光强度的差别,又提供了可靠的定量数据支撑。

研究主线
研究团队首先比较了红皮与绿皮软枣猕猴桃的3D染色质结构,发现在第7号和第16号染色体附近出现了A/B分区的明显切换。结合染色质可及性与转录组数据,他们把线索逐渐收敛到一个关键基因 AaCBP60B-like。随后,通过基因过表达、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以及外源CaCl₂处理,功能验证结果均指向同一方向:该基因对花青素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进一步的启动子分析发现了一个346 bp的变异片段,并通过启动子活性测定与材料分型实验得到了加固证据。
做到这里,审稿人的核心关注点只剩下两点:第一,你所谓的“红不起来”或者“更红”,是否能通过图像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第二,不同批次、不同时间点的结果,能否被清晰地放在一起做对照。
 
Figure 5:发光成像说服力的来源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给出了Fig.5的关键实验。通过在烟草叶片中进行瞬时注射,比较不同启动子版本的活性,他们发现带有346 bp缺失的启动子在发光成像上明显更亮(Fig.5b),其相对荧光素酶活性(Fig.5c)也显著高于完整启动子。这一结果与不同材料间AaCBP60B-like的表达差异高度一致。换句话说,图像直观告诉读者“谁更强”,数据则进一步量化了这种差别。这样的实验场景正好体现了Laser系列活体成像系统的成像优势:在相同的曝光与采集条件下,既能清楚展示启动子强弱的对比,又能结合定量分析提供可靠证据。

实验配套
这类研究的关键在于启动子活性差异的直观展示与定量比对。实验对成像系统提出了三个核心要求:灵敏度高、成像条件稳定、定量结果可比。Laser系列活体成像系统正好覆盖了这一需求:
灵敏度:配备高量子效率的科研级相机,能清晰捕捉烟草叶片瞬时发光的微弱差异;
一致性:自动化曝光与采集流程,保证不同批次、不同材料在同一条件下可直接横向比较;
定量化:内置发光与荧光双模式,既能出具直观图像,又能与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的结果相互印证。
对科研人员而言,这意味着实验不仅能“拍得出来”,而且能“比得清楚”。因此,无论是向审稿人展示“红皮/绿皮差别一眼可见”,还是在内部验证中追求结果可复现,Laser系列活体成像系统都能提供稳定的成像支持。

 
结语
这项研究把“果皮更红或不红”这样的外观差别,转化为一条可比、可解释、可复核的分子证据链。对于学术读者而言,Fig.5清楚展示了一个346 bp启动子变异如何改变启动子活性,并最终影响下游花青素的积累路径;这不仅揭示了软枣猕猴桃颜色形成的新机制,也为分子育种提供了可操作的靶点。
对于我们而言,Fig.5b的发光成像则是一个典型案例:在相同曝光条件下,Laser系列活体成像系统把“谁更强、谁更弱”拍得一目了然,并且能与定量数据相互印证。这样的图像,不仅有说服力,也真正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可视化与可复现性。
参考文献:
Li Y, Song Z, et al. Combination of 3D chromatin architecture and omics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anthocyanin regulation in Actinidia arguta. 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5). doi:10.1093/hr/uha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