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助力贵州大学林学院揭示苔藓光适应机制,推动人工繁育技术发展
      苔藓植物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目前其市场供给主要依赖野外采集。然而,大规模野外采集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亟需建立完善的繁育技术体系。利用 LED 光环境进行可控人工栽培,不仅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还有助于深入理解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及生理适应性。
 
      贵州大学林学院Meixuan Xie等人(2024年)通过实施各种LED光质培养,并分析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的生长生理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由北京易科泰提供),探索这两种苔藓对不同光质的响应,研究结果为LED光源在这两种苔藓的人工栽培及其生理适应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如上图所示,研究人员通过白光(WL)、红光(RL)、蓝光(BL)、黄光(YL)、绿光(GL)以及红蓝复合光(R1B1L),分析了两种苔藓的叶绿素荧光成像、光合色素、显色性以及与抗氧化酶相关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红蓝复合光显著提高了两种苔藓的光合色素含量、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饱和光强(IK)和绿度。红光提高了两种苔藓的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H. plumaeforme的光能效率和有效量子效率。而蓝光显著提高了H. plumaeforme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光化学淬灭(qp)和稳态荧光衰减率(RFD)。绿光的施用显著提高了D. constrictus的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光能效率和伸长长度,导致两种苔藓的颜色组成均向黄色转变。在各个光处理中,红蓝复合光对两种苔藓的生长诱导率和促进作用最高,苔藓能够有效地吸收绿光和红光,而蓝光在H. plumaeforme的热耗散和电子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文引自:Xie, M., Wang, X., Zeng, Q., Shen, J. & Huang, B. Growth physiology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of two moss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LED light qualities.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12, 108777 (2024).
易科泰仪器推荐
PhenoTron®智能 LED 光源培养与表型分析平台
	- 集“培养 - 检测 - 分析” 为一体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 单层或双层(复式)多通道(波段)智能 LED 光源,可模拟昼夜节律、阴天或林下光照等不同光配方
- 多源传感器技术,在线昼夜全天候监测分析植物表型
- 可同时对叶绿素荧光成像分析和叶绿素含量成像分析(叶绿素荧光多光谱成像技术)
- Thermo-RGB 成像分析,易科泰红外热成像与 RGB 成像融合分析技术
- 多功能高光谱成像分析,同时进行反射光、UV-MCF 植物荧光、和叶绿素荧光高光谱成像分析
- 可对盆栽植物、组培苗、种苗等植物/作物进行活体表型成像测量分析及育种培养
- 可选配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等植物生长环境因子监测
- 可选配自动浇灌功能模块
- 高通量、非接触/非损伤、数字化/可视化
易科泰FluorTron®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平台
	- 高灵敏度叶绿素荧光动态及光谱成像分析
- 同时兼备time-resolved和spectral-resolved叶绿素荧光分析功能,全面解析叶绿素荧光动态及其光谱特性,每一个参数都具备光谱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