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核心发现由Fateme Alipour、Parisa Abdi、Hassan Asadigandomani、Mehdi Khodaparast、Zahra Montazeriani和Marzieh Sajedi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以“Investigating the vascular structure of the conjunctiva in patients using spherical mini-scleral contact lenses utilizing OCT-A imaging”为题,于2025年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重要发现
01研究背景与核心贡献
球形迷你巩膜接触镜因其大直径设计(通常为13-18毫米)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度,常用于角膜地形图不规则的患者,如圆锥角膜(KCN)或角膜移植术后人群。然而,镜片与不规则巩膜结构的匹配可能导致结膜血管受压,进而影响镜片耐受性和视力稳定性。传统评估方法如裂隙灯检查主要依赖定性观察,存在主观性强、灵敏度不足的局限。本研究首次将OCT-A技术系统应用于巩膜接触镜使用者的结膜血管成像,通过定量分析血管密度变化,填补了微血管层面评估的空白。核心贡献在于证实了OCT-A能捕捉到镜片佩戴引起的细微血流改变,并与临床观察形成互补,为眼科成像提供了新的工具。
图像处理环节使用MATLAB软件,通过对比度增强和阈值分割算法,将灰度图像转换为二值化血管图,计算血管面积与总区域的比值作为密度指标。这种方法确保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例如,在原始OCT-A图像中,绿色标出的兴趣区(ROI)清晰展示了目标分析区域,而Band 1(蓝色)和Band 2(红色)的划分则基于角巩膜缘距离,实现了精准的空间定位。
03结果分析与光学成像关联临床评估方面,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通过裂隙灯照片对血管受压程度进行0-4分级,发现在上、下和颞象限,其评分与OCT-A结果显著相关(如上象限P值=0.026)。这验证了OCT-A的临床适用性,但同时也提示照片质量可能影响定性评估的准确性。通过图3所示的处理流程——从原始OCT-A图像(A)到二值化血管分割(D)——可直观看到成像技术如何提升诊断精度。此外,每日佩戴时长与临床评估在鼻和颞象限呈负相关,但OCT-A参数未显示类似关联,反映了短期成像与长期耐受性之间的复杂性。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传统成像难题
本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解决了结膜微血管变化的定量评估难题。传统裂隙灯检查虽为眼科基础工具,但依赖观察者经验,且只能定性描述血管充血或压迫现象。OCT-A技术通过分析血流动态信号,实现了血管密度的客观量化,首次在巩膜接触镜研究中系统应用。例如,Band 1区域的显著变化揭示了镜片直接压迫区的血流减少,这种微米级变化是裂隙灯无法检测的。这突破了既往成像技术只能评估宏观结构的局限,为“隐形”血管异常提供了可视化窗口。
挑战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OCT-A成像技术能有效监测球形巩膜接触镜引起的结膜血管变化,尤其在定量评估微血管密度方面优于传统方法。研究发现下象限血管受压显著,且与临床观察具有一定相关性,突出了成像技术在个性化医疗中的潜力。然而,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未来需扩大样本并延长观察期,以验证长期效应。此外,OCT-A设备在区分结膜与浅层巩膜血管方面仍有优化空间,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能进一步提升分析效率。展望未来,这种成像方法有望成为接触镜适配的标准工具,通过早期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推动眼科成像技术向精准化、数字化发展。
DOI:10.1038/s41598-025-8915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