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比表面之外的关键诊断工具等量吸附热的介绍

2025-11-1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64

等量吸附热:比表面之外的关键诊断工具
等量吸附热(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是表征材料表面非均质性的关键参数,可揭示吸附剂特性及其吸附能力。它不仅能反映吸附质与孔壁相互作用的强弱,还能为碳捕集与封存(CCS)等应用提供更可靠的性能判断。

如何测定?
以国仪量子微孔分析仪Sicope40为例,为获取该参数,测定时需对同一样品使用相同吸附质(但不同温度)获取多条吸附等温线——通常至少需要两条(推荐三条)不同温度下的物理吸附等温线数据。

本质上,等量吸附热是通过在恒定吸附量(覆盖度θ)下绘制ln(P)对1/T的曲线(即等量线,isostere)来确定的。每条等量线的斜率可用于计算该吸附量对应的吸附热。例如,下图1展示了一个简化的等量线图,基于两种温度(由两组垂直红色圆圈标示)和十处吸附体积(量)生成的等温线绘制而成,因此可得到十个吸附热值(每个吸附量对应一个)。

 

各吸附量下的吸附热通过Clausius-Clapeyron的变形公式计算:

其中:为吸附热(单位:J/mol),R为气体常数(8.314 J·mol-1·K-1),lnP为压力的自然对数,T为分析温度(K),θ为吸附质在样品表面的覆盖度。

应用案例:四组活性炭对比

 
图2展示了活性炭A在六个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并标注了用于吸附热计算的吸附量上下限(浅蓝色标线)

<参数设置>:
  • 上限值(60 cm³/g)由最低终吸附量等温线(293K)决定
  • 下限值(3 cm³/g,见插图)由最高初始吸附量等温线(268K)决定
  • SiCOPE 40软件自动判断上述限值后(图3),输入插值点总数,系统自动生成100个线性间隔的吸附体积数据点,并绘制等量吸附热曲线图。
 

结果分析
 

四组活性炭吸附热特征(图4)
所有样品均呈现相同趋势:低覆盖度时:吸附热较高(吸附质优先占据高能位点);
覆盖度增加时:吸附热逐渐降低。


· 关键差异
A、B:曲线下降平缓→吸附位点能量均一性高;
D:在10 cm³/g处出现明显拐点→存在显著能量异质性。

· 吸附容量对比
A/B/D:最大吸附量60-65 cm³/g(接近常压条件);
C:显著较低(饱和吸附量仅45 cm³/g)。


孔隙特性与CO2吸附性能的关联分析
1. N吸附表征结论
A与B高度相似:超高比表面积(几乎全部来自微孔)。
2. 
CO2吸附热数据发现
  • 虽然孔隙参数相近,但B表现更优:全程吸附热更高——近饱和时比A高1.5 kJ/mol;293K / 760mmHg条件下实测吸附量:A:56.0 cm³/g,B:67.0 cm³/g。
  • 工程意义:B材料不仅能吸附更多CO2,其更高吸附热意味着需要更大能量触发脱附→在实际封存应用中具有更稳定的持留能力。
  • 该研究中,活性炭D展现出最优异的CO₂捕集与封存潜力:

吸附热优势:全程保持最高值,近饱和时较B高2 kJ/mol,较A/C高3.5 kJ/mol;
吸附容量突出:与性能次优的B材料相当。
  • 传统表征的误导性
若仅依据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数据,可能误判B为最佳材料。

关键研究发现
  • 孔隙参数的局限性:超高比表面积(源于极致微孔化)材料未必优于具有适度微孔-介孔结构的低比表面积材料必须结合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进行综合评估。
  • 吸附热测量的诊断价值:揭示传统孔隙分析无法检测的关键特性,例如:表面基团与CO2四极矩的特殊相互作用;不同吸附位点的能量异质性等。

比表面积及孔径推荐设备国仪量子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Sicope40 介绍:
  • 测试通量:4站并行测试
  • 测试气体:N2、Ar、CO2、H2等其他非腐蚀性气体
  • 测试范围:比表面积:0.0005 m2/g及以上; 
  • 孔径:0.35-500 nm孔径精准分析; 
  • 总孔体积:0.0001 cc/g及以上
  • 测试精度:比表面积重复性(RSD)≤1.0%;最可几孔径重复偏差≤0.02 nm
  • 分压范围:10-8~ 0.999
  • 脱气处理:4站原位脱气;并配置独立样品预处理设备,独立6组控温 
  • 控温范围:室温~400 ℃,控温精度:±0.1 ℃
  • 分析模型:BET比表面积、Langmuir表面积、t-plot分析、BJH、HK、DR/DA、NLDFT孔径分布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