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答案,这10项分别是:
侵入式脑机接口、AI蛋白质生成、下一代RNA药物、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大片段DNA操纵技术、异种移植技术、体电子显微镜和单原子编辑技术。
这10项技术是在你意料之内还是意料之外?
看到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我就在想,通用/异体CAR-T和in vivo CAR-T两者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CAR-T疗法,那这两者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从应用角度讲,哪个更有开发潜力呢?我们就一起梳理一下~
为了写起来方便,我们统一称,体内CAR-T:in vivo CAR-T;通用/异体CAR-T:AlloCAR-T。
Allo CAR-T制备流程 先看“官方”的解释:通过白细胞分离术从健康供体采集T淋巴细胞。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敲入技术,可将编码CAR的重组DNA永久整合至上述淋巴细胞内,并可同时插入其他基因,如共刺激受体。通过上述技术还能消除T细胞中αβ T细胞受体(TCR)和CD52的表达。随后使用抗CD3/抗CD28磁珠及细胞因子对T细胞进行扩增。残留的αβ TCR阳性细胞通过抗αβ TCR抗体进行磁珠分选去除。最终将AlloCAR-T分装至冻存管,在需要时运抵医疗机构。
in vivo CAR-T in vivo CAR-T,可简单理解为:“体内基因疗法”。它不再是输注细胞,而是输注一种携带CAR基因的工程化病毒载体。这个载体像一枚“智能导弹”,进入人体后,会寻找并感染T细胞,然后将CAR基因整合进T细胞的DNA中,从而让这些T细胞“原地变身”为CAR-T细胞。目前大多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研究阶段,技术挑战更大,但如果成功,将是颠覆性的。
我们再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是一个决策者,我们会选择布局Allo CAR-T赛道还是In vivo CAR-T赛道?
我的理解是这样: 短期可行性 Allo CAR-T技术路径更明确,已有临床2期数据支持其安全性,适用于血液瘤的快速商业化。例如,Allogene公司的ALLO-501A在1期试验中总缓解率达78%,且已启动2期研究。其挑战在于疗效持久性和免疫排斥的优化,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NK细胞抑制性受体敲除)可逐步改善。
长期颠覆性潜力 In vivo CAR-T代表下一代CAR-T疗法的方向,通过简化生产流程和降低成本,可能彻底改变CAR-T的商业模式。例如,Capstan Therapeutics(获诺华、辉瑞等投资)和Azalea Therapeutics(CRISPR技术加持)正探索基于mRNA-LNP的体内递送系统。但需克服递送效率和安全性问题(如载体引发的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