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V(D)J重排[1]
(a) RSS结构:12-RSS与23-RSS:7bp的heptamer和9bp的nonamer之间分别夹着12bp的spacer或23bp的spacer。
(b) RSS 在人IgH、IgK、IgL、以及TCR α链、β链、γ链和δ链基因上的分布。
(c) V(D)J重排机制。
Rag1、Rag2的区别
那Rag1和Rag2有什么功能上的区别呢?Dr. Akamatsu的实验显示,在RSS和非特异性DNA序列存在的情况下,Rag1与RSS的结合仅比与非特异性DNA序列高3~5倍。而Rag2方面,实验观测不到其与DNA的结合;但当Rag1和Rag2同时存在的时候,它们能与DNA形成Rag1-Rag2-DNA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比 Rag1-DNA 复合物更稳定、更具有特异性,并且在 V(D)J 重组中具有切割活性。这些结果说明在V(D)J重排中,Rag2可能起到辅助Rag1与DNA识别的作用,有效结合与识别RSS需要Rag1和Rag2的同时存在[2]。
小结
Rag1和Rag2重组酶都是T、B细胞发育成熟和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关键蛋白。在V(D)J重排中,Rag1/2复合物参与了对RSS的识别与剪切。因此,与携带PrkdcSCID基因突变的小鼠相比,Rag1和Rag2敲除的小鼠由于其V(D)J重排通路从源头受阻,因此,小鼠缺乏功能性T、B淋巴细胞,也不会发生免疫泄露(“leakiness”),即小鼠体内产生少量的有功能的T、B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不同遗传背景的SCID小鼠中免疫泄露的发生率不同:一般来说,SCID小鼠在C57BL/6J 和BALB/c 背景上的泄漏率高;在C3H背景上较低;而在NOD背景上极低。但目前,产生免疫泄露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
赛业生物“红鼠资源库”可以为您提供Rag1全身性敲除小鼠和Rag1条件性敲除小鼠研究Rag1相关机制,如有需要,欢迎联系我们~
BRGSF重度免疫缺陷鼠助力肿瘤免疫研究
Scid小鼠由于Prkdc基因的突变对射线敏感,BRGSF小鼠在保证B细胞和T细胞失活的前提下(敲除Rag2基因),具有较高的辐照耐受性,适合评估体内辐射治疗的效果及人源化小鼠的构建。
品系说明:
☑ 缺乏成熟的T、B、NK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抑制、髓系细胞发育受损,是目前市面上免疫缺陷程度最高的小鼠之一。
☑ Scid小鼠由于Prkdc基因的突变对射线敏感,而BRGSF小鼠在保证B细胞和T细胞失活的前提下(敲除Rag2基因),具有较高的辐照耐受性,适合评估体内辐射治疗的效果及人源化小鼠的构建。
☑ NOD背景来源的Sirpα基因(SirpαNOD)取代了BALB/c背景来源的Sirpα基因,小鼠巨噬细胞对人源细胞的吞噬作用弱,对各种来源的CDX和PDX高度兼容。
☑ Flk2的敲除使小鼠髓系细胞组分(特别是DC)大幅减少。
☑ 补体系统功能健全,是研究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的有力工具。
研究应用:
☑ CDX和PDX建模。
☑ 髓系细胞发育研究。
☑ 疫苗研发。
☑ 细胞免疫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例如CAR-T)。
☑ 抗体药物药效评价(例如在BRGSF小鼠上移植人PBMC或HSC,在人免疫系统重建后接种肿瘤,进行抗体药物相关研究)。
☑ 构建人免疫系统重建小鼠模型,例如人CD34+ HSC移植。
除了以上免疫缺陷小鼠外,赛业生物模式动物创新药物研发平台还可以根据您的需求提供各种有效的肿瘤研究模型,如传统免疫缺陷鼠BALB/c nude(裸鼠)、NDD scid小鼠、C-NKG重度免疫缺陷鼠、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肿瘤细胞系移植模型、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CDX)、基因修饰模型及表型分析服务等。我们可以构建各类皮下、原位或者转移瘤模型,并针对相应的模型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体内药效学服务,以满足您的需求。如有需要,欢迎联系我们~
☑ 基因编辑大小鼠肿瘤模型
☑ 传统免疫缺陷小鼠(BALB/c nude、NOD scid)
☑ 重度免疫缺陷小鼠(BRGSF、C-NKG)
☑ 人免疫系统重建小鼠(BRGSF-HIS)
☑ 同源肿瘤移植模型(Syngenic)
☑ 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CDX)模型
☑ 单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hPD-1、hCTLA-4、 hGITR、 hVISTA......)
☑ 双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hPD-1 & hVISTA、 hPD-1 & hCTLA-4、 hCTLA-4 & hLAG3)
参考文献:
[1] Nishana, M., & Raghavan, S. C. (2012). Role of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s in the generation of antigen receptor diversity and beyond. Immunology, 137(4), 271–281.
[2] Akamatsu Y, Oettinger MA. (1998). Distinct roles of RAG1 and RAG2 in binding the V(D)J 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 Mol Cell Biol, 18(8):4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