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松材线虫种类鉴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SCAR)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松材线虫鉴定技术的发展。然而,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操作复杂、重复性差、检测时间长等,使得它们在生产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技术难题,我国的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更为高效、简便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2006年,我国自主研发出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松材线虫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我国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生兴公司在2009年联合研发出了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鉴定技术。依靠该检测技术,结合形态学方法,基本解决了松材线虫病检疫和监测过程中的鉴定技术难题。
在该技术研究中,陈凤毛等以松材线虫的rDNA 内部转录区为靶标,设计了一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特异探针,构建了松材线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已发展成为分子检测鉴定常用经典方法,堪称DNA检测的金标准。(
※金标准:就医疗检测方面,国内外关于QPCR检测的应用研究上千项,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仅几项,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和变性泡介导的链交换扩增技术(SEA)没有相关注册,所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依旧是DNA检测的金标准。)
该方法中,特异引物组合 F11 /R11 与探针 TaqMan-11 能够较好地区分来自枯死松树体内的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大核滑刃线虫、霍夫曼尼伞滑刃线虫和长尾属 Seinura 线虫。且在10 μL 反应体系中能够检测出0. 005 pg的 DNA 含量。
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鉴定技术不仅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而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检测时间短。这使得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大规模松材线虫病检疫和监测工作中,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该技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相结合,实现了松材线虫病分子检测技术的广泛普及。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松材线虫的种类和数量,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和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李敏,叶建仁,陈凤毛.松材线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22,41(03):52-58. DOI:10.19688/j.cnki.issn1671-0886.20220043.
- GB/T 35342-2017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