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青素作为一种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萜类物质,在食品、医疗、化妆品和饲料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天然虾青素的需求日益增加,微生物发酵法作为实现虾青素工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其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成为了研究重点。
虾青素的合成方法
目前,生产虾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提取法、化学合成法以及微生物发酵法。天然提取法是从龙虾、螃蟹等甲壳类废弃物中提取虾青素,但产量极低、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且提取过程易受污染,在经济上不可行。化学合成法生产周期较长且过程复杂,合成的产物是多种构型混合的虾青素并且还积累多种副产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利用率低于天然提取的虾青素,因此不被批准用于人类使用。微生物发酵法是利用基因工程和发酵过程调控手段提高虾青素产量,具有构型明确、环境友好、副产物少等优点。
虾青素合成底盘细胞
底盘细胞在合成生物学中起到代谢反应的宿主细胞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底盘细胞,可以优化代谢路径,实现对生物产品的高效合成。
1.藻类
自然界中许多藻类都可以生产虾青素,如雨生红球藻、衣藻(Chlamydomonas)、 伞藻(Acetabularia)、裸藻(Euglena)等。雨生红球藻是一种淡水单细胞绿藻,其虾青素含量可达到细胞干重的5%,是虾青素生产的主要藻类,但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高昂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2.酵母
自然界中天然生产虾青素的酵母主要有红法夫酵母、黏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 )、海洋红酵母(R. benthica )以及深红酵母 (R. glutinis)等。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基于基因工程构建的工程酵母也可以生产虾青素,如解脂耶氏酵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相对于藻类等微生物而言,酵母生产虾青素的底物来源广泛、生长速度快、发酵周期短以及具有相对成熟的基因修饰工具。因此,酵母是目前虾青素工业化生产的最有潜力的底盘细胞之一。
3.细菌
由于细菌合成虾青素的产量较低,因此国内外研究虾青素主要集中在藻类和真菌,对细菌合成虾青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大多数细菌的虾青素含量远低于一些藻类及真菌,但通过在细菌中引入合成虾青素的相关基因,可以极大地提升虾青素的产量。同时相比于真菌和藻类,利用细菌发酵更容易提取虾青素,可大大简化后续的提取工艺。
虾青素是胞内产物,因此从微生物中提取虾青素分为两个步骤:细胞的破坏和虾青素的收集。相较于细菌,藻类和酵母的细胞壁坚韧且厚实,不易破碎,给产物的提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虾青素的提取重点在于细胞的破壁处理。
ATS安拓思凭借其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可以快速有效地破碎微生物细胞壁,大肠杆菌破壁率达99%,酵母破壁率超95%,使细胞内的虾青素得以充分释放,提高提取效率。
ATS专注于细胞生物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破壁技术和设备解决方案。通过先进的工艺和创新的设备,帮助客户实现胞内产物的有效释放,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周强,周大伟,孙敬翔,王靖楠,姜万奎,章文明,蒋羽佳,信丰学,姜岷. 微生物发酵法合成虾青素的研究进展[J]. 合成生物学,2024,5(1):12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