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基于颗粒工程调控特定粒径微米级原料药的多样化粉体性能

2025-08-26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1

气流粉碎机影响因素专题|基于颗粒工程调控特定粒径微米级原料药的多样化粉体性能

一、介绍
本文隶属于气流粉碎机影响因素专题,全文共19,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90 分钟

摘要
微米化颗粒常用于改善原料药(API)的含量均匀性(CU)、溶出性能和生物利用度。不同的颗粒工程技术可用于制备特定粒径范围的微米级API,以实现理想的生物药剂学性能。然而,由于API晶体的各向异性(如不同颗粒形状、粒径分布和表面能),这些颗粒仍可能导致关键粉末性质(如流动性、可压性)的显著差异,进而影响药物产品的生产质量。

本研究系统考察了10种不同批次的奥当卡替(Odanacatib)的关键粉末性质,这些批次通过气流粉碎或快速沉淀法制备,均符合确保生物等效性所需的粒径标准(Mv <6 µm)。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的粉末性质、固态性质、溶出行为和片剂CU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直接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在可压性、溶出度和CU方面表现最优。

本研究强调了加工工艺对API性质的可测量影响,并指出选择合适颗粒工程方法对优化微米化API性能的重要性。

关键词:粒径;颗粒工程;堆积性质;表面各向异性;接触角

二、整体框架
本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如下所示:


三、引言
本研究旨在系统考察不同颗粒工程路径(在满足相同生物药剂学性能的前提下)如何影响API的关键粉末性质,从而为优化工艺选择提供依据。研究选用奥当卡替(一种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27])作为模型API,通过气流粉碎和液相反溶剂沉淀法制备10批符合目标粒径标准(Mv <6 µm)的API样品,并评估其粉末性质、固态性质、溶出行为和片剂CU的差异。

四、基本流程
样品制备
  • 重结晶样品(Sample A)

奥当卡替在丙酮-水混合溶剂(1:2)中重结晶,加热至45°C溶解后缓慢冷却,过滤并干燥。

  • 气流粉碎样品(A1、A2、A3)

Sample A在不同规模(工业级和实验室级)下进行气流粉碎,参数包括进气压力(6.8–8.3 bar)和粉碎压力(3.5bar)。

  • 助剂辅助粉碎样品(A(S)、A(M))

Sample A分别与1%硬脂酰富马酸钠(SSF,亲水性助剂)或硬脂酸镁(MgSt,疏水性助剂)预混合后粉碎。

  • 退火处理样品(A2 (3 wks)、A2 (5 wks))

A2在40°C、75%相对湿度下退火3周和5周,以减少无定形含量。

  • 沉淀法制备样品(P1、P2)

    • P1:Sample A溶于DMF,在0.2°C冷水中快速沉淀(高剪切条件,70 m/s),老化72小时后过滤干燥。
    • P2:Sample A溶于丙酮-水混合溶剂(9:1),在冷水中沉淀并升温至50°C老化4小时。
  • 重结晶样品(Sample B)

奥当卡替在丙酮 + 甲基叔丁基醚(MTBE)(3:2混合)中重结晶,加热至50°C溶解后降温至37°C,加入2%晶种(A1),缓慢滴加MTBE(反溶剂),降温结晶。过滤、干燥,得到针状晶体。

  • 气流粉碎样品(B1)

Sample B在实验室级下进行气流粉碎,参数包括进气压力(6.8–8.3 bar)和粉碎压力(3.5bar)。



五、结果与讨论
1、粒度分布和比表面积
尽管制备机制不同,气流粉碎和快速沉淀都能制备符合粒径规格要求的细颗粒。

正如预期的那样,所有研磨后的活性药物成分(API)样品的比表面积(SSA)均大于其各自的原料药(表1)。样品A1的比表面积小于A2和A3,这与A1总体上较小的Mv一致(表1)。样品A(S)的比表面积显著大于A(M)。这归因于A(S)中总体上较小的颗粒。沉淀的样品P2的比表面积约为P1的50% ,这与样品P2中总体上较大的颗粒一致(表1)。在研磨后的样品中,A1的粒度分布(PSD)更宽,这从其更大的跨度可以看出。同样,在两个沉淀样品中,P1的粒度分布比P2更宽(表1)。

2、 晶体形态
通过SEM观察所有样品的晶体形貌。未粉碎样品A的晶体呈棒状,而样品B的晶体呈针状,长径比远高于样品A。然而,所有微粉化的样品都具有相似的晶体形貌。



3. 不同工艺变量的比较分析
气流粉碎工艺的固有变异性(A1与A2对比)
样品A1和A2的固态表征及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 (b) 流动性(c)固有溶解速率;(d)接触角。

A1和A2是在相同工艺参数下通过气流粉碎制备的不同批次样品。结果显示:

  • 结晶度差异:A2粉末XRD图谱显示更宽的衍射峰(图3a),表明其结晶度显著低于A1
  • 压缩影响:在400MPa压力下压片后,二者的结晶度差异明显减小
  • 流动性表现:A1的流动性能显著优于A2(p=0.0003)(图3b)
  • 表面特性:二者的固有溶出速率(IDR)和接触角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图3c,d)

原料特性对粉碎产物的影响(A3与B1对比)
样品A3和B1的固态表征及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b)流动性;(c)固有溶解速率;(d)接触角。


通过比较不同晶习的原料(棒状A与针状B)经相同粉碎工艺后的产物:

  • 机械敏感性:B1压片后XRD峰展宽更明显(图4a),表明其晶体结构对机械应力更敏感
  • 流动性反常:尽管A3粒径较大(d50=4.9μm vs B1=1.6μm),但其流动性能更差(p=0.0002)(图4b)
  • 表面能变化:压缩处理后二者的IDR和接触角差异不显著(图4c,d)

粉碎规模效应(A1与A3对比)
样品A1和A3的固态表征及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b)流动性(c)固有溶解速率;(d)接触 角。


工业规模(A1)与实验室规模(A3)粉碎产物的比较:

  • 工艺稳定性:小规模制备的A3流动性显著较差(p=0.0002)(图5b)
  • 品质一致性:二者的结晶度、IDR和接触角等指标无显著差异(图5a,c,d)
  • 规模影响:表明放大生产可能改变颗粒表面特性

气流粉碎与结晶沉淀工艺对比(A3与P2)
样品A3和P2的固态表征及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b)可压性;(c)流动性;(d)固有溶解速率;(e)接触角


不同制备路径的产物特性差异:

  • 工艺优势:沉淀法制备的P2展现出:
    • 优异的可压性(无分层现象)
    • 更好的流动性能(p=0.0216)(图6c)
    • 更光滑的晶体表面形貌
  • 压缩均一化效应:二者的IDR和接触角差异不显著(图6d,e)

沉淀溶剂体系的影响(P1与P2对比)
样品P1和P2的固态表征及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b)可压性;(c)流动性;(d)固有溶解速率;(e)接触角


比较了两种不同溶剂体系(DMF/水 vs 丙酮/水)通过沉淀法制备的奥当卡替样品:

  1. 结晶特性
  • 两种样品的粉末XRD图谱未见显著差异(图7a)
  • 但P2片剂的XRD峰更尖锐(补充材料图S2),表明其结晶度更高
  1. 可压性表现
  • P2展现出显著更优的压缩性能(图7b)
  • P1在高转速压片时出现分层现象,主要归因于:
    • 更小的初级颗粒(d50=2.7μm vs P2=4.9μm)
    • 更高的粉末床孔隙率
    • 压片过程中空气排出困难
  1. 溶出行为
  • P2的固有溶出速率(IDR)显著更快(p=0.0002)(图7d)
  • 这与以下发现一致:
    • P2片剂结晶度更低(具有更高表面自由能)
    • 丙酮/水体系可能形成更有利的表面化学性质
  1. 表面润湿性
  • 二者的水接触角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图7e)
  • 可能原因包括:
    • P1表面能分布不均
    • 测量过程中液滴渗透行为的差异

结晶度的影响(退火处理的A2)
不同退火时间的样品A2的固态表征和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b)流动性;(c)固有溶解速率;(d)接触角。


通过对A2样品进行不同时长的退火处理,系统研究了结晶度对API性能的影响:

  1. 结晶度变化
  • 随着退火时间延长(3周→5周):
    • XRD衍射峰逐渐变锐(图8a)
    • 晶体缺陷显著减少
  • 退火5周的样品结晶度接近原料水平
  1. 粉末性质
  • 流动性随结晶度提高而改善(图8b)
    • 退火3周:FFC=0.65
    • 退火5周:FFC=0.82
  • 可压性未表现显著差异
  1. 表面特性
  • IDR和接触角变化不显著(图8c,d)
    • 表明压缩过程会掩盖结晶度差异
    • 表面能主要受压缩应力影响

加工助剂的作用(A3 vs A(S) vs A(M))
样品A3、A(S)和A(M)的固态表征和整体性质。(a)X射线衍射;(b)流动性;(c)固有溶解速率;(d)接触角。


比较了三种不同粉碎工艺制备的样品:

  1. 结晶特性
  • 添加助剂显著改善结晶完整性:
    • A(S)(SSF助剂):17-21°衍射峰强度提高40%
    • A(M)(MgSt助剂):晶格畸变减少35%
  • 但A(S)在低角度区出现异常峰强降低(图9a)
  1. 流动性能
  • A(S)流动性最佳(FFC=1.2)(图9b)
    • 比未添加助剂的A3提高50%
    • 比A(M)提高35%
  1. 溶出行为
  • 助剂显著降低IDR:
    • A(S)降低25%(图9c)
    • A(M)降低40%
  • 接触角测量显示:
    • A(S)亲水性最强(θ=65°)
    • A(M)疏水性最强(θ=82°)

3.4 对片剂含量均匀性(CU)的影响

(a) 每种配方的API负载量相对标准偏差,这是含量均匀度的一个指标(n=10);(b)含量均 匀度研究中使用的5个API批次的散装粉末

实验设计
选取5种代表性样品(A、A1、B1、P1、P2)制备低载药量(1% w/w)片剂,评估不同API工程方法对含量均匀性的影响:
样品类型 制备方法 粒径特征(d50, μm) 流动性(FFC)
A 未处理 21.8 4.5
A1 气流粉碎 3.4 1.2
B1 气流粉碎 1.6 0.8
P1 DMF沉淀 2.7 1.5
P2 丙酮沉淀 4.9 2.1
 
关键发现
  1. 结果
  • 大颗粒样品A的CU最佳(RSD=2.1%)
  • 微粉化样品(A1、B1)CU反而较差(RSD>6%)
  1. 原因
  • 微米级API在储存中形成硬团聚(图10b)
    • A1团聚强度:35 N
    • P2团聚强度:8 N
  • 团聚体在混合过程中难以分散
  • 大颗粒A无团聚问题
  1. 工艺对比
  • 沉淀法样品(P2)CU(RSD=3.8%)显著优于粉碎样品(A1 RSD=6.5%)
    • P2团聚体更易在压片前破碎
    • 表面能更低(接触角小15°)

六、结论
该研究探讨了不同颗粒工程技术(如气流粉碎和快速沉淀)对奥达卡替(Odanacatib)原料药(API)性能的影响。尽管所有批次均符合生物制药性能的粒径规格(Mv < 6μm),但其粉末性质(如流动性、可压性、溶解度和含量均匀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通过系统比较10种不同批次的API,发现直接沉淀法制备的样品P2在综合性能上表现最佳,具有优异的可压性、溶解度和含量均匀性。此外,研究还揭示了颗粒工程技术对API晶体形态、表面能量和固态性质的影响,强调了在选择颗粒工程路线时需兼顾生物制药性能和工艺可行性。该研究方法可为其他API的颗粒工程优化提供参考,以确保药物产品的整体性能。

吸入颗粒制备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Sun C C .Varied Bulk Powder Pr-operties of Micro-Sized API within Size Specifications as a Result of Particle Engineering Methods[J].Pharmaceutics, 2022,14.DOI:10.3390/pharmaceutics14091901.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