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在揭示晚期宫颈癌不同的疾病复发模式中的应用

2025-03-06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41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广泛存在的、极具挑战性的恶性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放射治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重要治疗方法,但由于复发率较高,其预后仍较差。值得注意的是,LACC患者在放疗后的疾病复发大致上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复发这两种不同模式。一些患者在照射区域内复发,而另一些则出现远端复发病灶。不同的复发模式与不同的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Adv Sci | 白永瑞/景莹/唐建明团队合作揭示局部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放疗疗效相关分子特征发现,放射治疗引起的肿瘤微环境(TME)中基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分子层面改变与放疗敏感性相关。因此,研究者们从放疗引起的TME改变的角度来进一步的寻找不同复发模式的特异性分子特征。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景莹研究员与仁济医院放疗科的马秀梅主任和陈海燕副主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唐建明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Radiotherapy-Associated Cellular Senescence and EMT Alterations Contribute to Distinct Disease Relapse Patterns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的研究论文,刊登在Advanced Science上。该研究以不同疾病复发模式LACC患者的放疗前和放疗中的肿瘤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聚焦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放疗前后细胞衰老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状态差异。同时,利用药物靶点表达分析结合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找到IL1R1可能作为潜在的改善放疗疗效的靶点。研究结果提出了靶向肿瘤细胞中细胞衰老和EMT相关通路能作为一种潜在策略,以降低接受放射治疗的LACC患者复发风险

 

在该研究中(见图1),作者首先比较了放疗前和放疗中肿瘤组织的细胞组成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我们观察到放疗后肿瘤细胞的细胞衰老和EMT在不同复发模式中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显示放疗后两个复发组在放疗后上皮间质转化模块的表达水平均有所增加,但在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中,放疗后细胞衰老通路的表达水平则出现了相反的变化。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衰老状态在所有接受放射治疗后的肿瘤组织中普遍增加。此外,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IL1R1抑制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显著降低了放射后的宫颈癌细胞系SiHa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表明联合使用阿那白滞素和放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任一种疗法。
 
图1. 本研究样本收集流程和处理设计的示意图。根据复发模式,LACC患者分为三组:局部复发、远处复发和无肿瘤复发。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dvs.202412574

来源:BioArtMED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