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Science Advances》文献成果:单波长激发三光子成像信号增强10倍

2025-07-1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73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观察活体深层组织的细胞活动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多光子荧光显微镜作为一种能穿透生物组织的光学成像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重要突破。本文聚焦于三光子显微镜(3PM)的创新研究,介绍了一种通过单波长激发实现多色成像的新型技术,解决了传统多光子成像中需要多波长激发的复杂难题,同时显著提升了信号强度和深层组织穿透能力。该技术利用蓝移激发原理,让红色荧光分子在更高能量态被激发,结合绿色荧光分子的传统激发路径,实现了小鼠脑内深层结构的高对比度多色成像,为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

该研究由Yusaku Hontani、Fei Xia和Chris Xu等人合作完成,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题为《Multicolor three-photon 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 single-wavelength excitation deep in mouse brain》。研究团队来自康奈尔大学应用与工程物理系及生物医学工程系,长期致力于多光子显微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重要发现
01传统多光子成像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多光子荧光显微镜通过长波长光子的非线性激发实现深层成像,其中双光子显微镜(2PM)和三光子显微镜(3PM)是主流技术。与2PM相比,3PM凭借更长的激发波长(如1300nm和1700nm)和更高的非线性限制,在深层组织(如小鼠脑海马区)中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和图像对比度。

然而,传统3PM的多色成像面临核心挑战:不同颜色荧光分子(如绿色和红色)的激发光谱差异大,需依赖双波长(如1300nm和1700nm)分别激发,导致光学系统复杂、总激发功率高,且信号强度因三阶非线性效应较弱而受限。

02蓝移激发:单波长多色成像的关键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红色荧光分子(如Texas Red、DsRed)的三光子激发光谱峰值可相对于其一光子激发光谱峰值发生蓝移(短波长偏移)数百纳米。传统3PM中,1700nm激发对应红色荧光分子的最低电子激发态(如590nm一光子吸收峰),而在1300nm波段激发时,光子能量可驱动分子跃迁到更高能量激发态(如430nm附近的吸收带)。

这一蓝移激发机制带来两大突破:
(1)单波长兼容多色荧光:使用1340nm单一波长,即可同时激发绿色荧光分子(如GCaMP6s)至最低激发态(对应1300nm光学窗口的传统路径),以及红色荧光分子至更高激发态,实现绿色(525nm发射)、红色(617nm发射)荧光的同步采集。

(2)信号强度显著增强:在1300nm波段,部分红色荧光分子(如Texas Red、SR 101)的三光子激发截面比传统1700nm波段提升10倍以上。例如,Texas Red 在1340nm处的三光子截面达~11×10⁻⁸²cm⁶(s/photons)²,而1700nm处仅为~0.56×10⁻⁸²cm⁶(s/photons)²,信号强度提升约20倍。

image.png

PrismPlus转基因小鼠在1340nm激发下荧光蛋白的多色3P荧光图像

03小鼠脑内深层多色成像的实验验证
穿透深度与信噪比(SBR)
在小鼠脑内1150μm深度(海马区),1340nm激发的SBR达47,分别是1220nm双光子激发(SBR=0.77)的60倍和1700nm传统三光子激发(SBR=16)的3倍,接近无背景噪声的理想成像状态。

多色成像能力
利用1340nm单波长,成功同时成像GCaMP6s标记的神经元(绿色)、Texas Red标记的血管(红色)及三次谐波生成(THG,蓝色),深度达1200μm;在PrismPlus转基因小鼠中,进一步实现Cerulean(青色)、EGFP(绿色)、YFP(黄色)、DsRed-Max(红色)四色荧光的同步采集,验证了技术的普适性。

光稳定性提升
对比SR101在1340nm和1700nm激发下的光漂白速率,前者的荧光衰减速度降低约50%,表明蓝移激发可减少长期成像中的光损伤。

image.png

体内小鼠大脑中Texas Red标记血管的多光子图像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多色成像的技术壁垒
传统多光子成像中,多色荧光需依赖双波长激光源、复杂光路切换及功率叠加,不仅增加实验成本,还可能因光毒性限制成像时长。本研究通过单波长激发兼容多色荧光分子,无需额外光学组件即可实现绿色、红色甚至四色荧光的同步采集,简化了系统复杂度,为实时动态观测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02信号增强与深层成像的协同优化
蓝移激发不仅拓展了荧光分子的激发路径,更通过共振增强效应显著提升三光子截面。例如,当激发波长接近红色荧光分子二光子激发光谱的长波边缘(如1340nm接近2×670nm),量子扰动理论预测的共振效应可使激发概率大幅增加。这一机制在保持1300nm波段深穿透能力的同时,将信号强度提升至传统3PM的10倍以上,突破了长期困扰深层成像的“信号-损伤”平衡难题。

03推动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
该技术首次实现了小鼠脑内深层(超1000μm)的多色动态成像,可同步记录神经元活动(GCaMP6s钙信号)、血管结构(TexasRed标记)及胶质细胞(SR101标记)。例如,在750μm深度成功捕捉到清醒小鼠神经元的自发钙振荡,为研究大脑网络的跨尺度动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总结与展望
多光子荧光显微镜技术的革新始终围绕“更深、更亮、更精准”的目标。该研究通过蓝移激发机制,将单波长多色成像与深层穿透能力结合,不仅解决了传统3PM的技术瓶颈,更开辟了荧光分子激发的新维度——无需依赖新型荧光蛋白或复杂合成,即可通过现有分子的高阶激发态实现性能跃升。未来该技术有望在以下方向拓展,结合光纤探针或微型化显微镜,实现自由活动动物的脑内动态多色成像,推动神经环路功能研究。与光遗传学、电生理记录等技术结合,构建“结构-功能-调控”一体化的研究平台。基于蓝移激发原理,系统性筛选具有高激发截面的荧光分子,进一步优化成像信噪比。

从实验室到应用,单波长三光子显微镜正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为探索生命奥秘打开一扇更明亮的“光学窗口”。随着技术的普及,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更清晰地解码大脑神经网络的动态图谱,乃至实时观测肿瘤微环境、器官发育等复杂生物学过程。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Hontani Y, Xia F, Xu C. Multicolor three-photon 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 single-wavelength excitation deep in mouse brain. Sci Adv. 2021 Mar 17;7(12):eabf3531. 

DOI:10.1126/sciadv.abf3531.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