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3D生物反应器与微流控芯片的微凝胶培养介绍及相关问题解答

2025-08-0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9


 
本文开发了一种微流控体外细胞封装平台,用于研究 3D 微环境参数对细胞命运的影响。该平台基于酶交联的聚乙二醇(PEG)基微凝胶,其机械特性(弹性 300-3000 Pa)、生化特性(如整合素结合肽 RGD)和降解性(含 MMP 底物或非降解肽)可精确调控,成功封装了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ESCs)、癌细胞等多种细胞。通过优化(如添加 OptiPrep 调节密度、延长胰蛋白酶处理时间),细胞封装效率从 20% 提升至60%;为解决细胞逃逸问题,采用双重封装策略(微凝胶包埋于非降解凝胶中),实现了长达15 天的长期培养,可观察细胞活力、增殖和形态变化。该平台为研究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精准工具。
 

1. 引言
  • 背景:3D 细胞培养比 2D 更接近原生微环境,但现有技术难以整合微环境多参数(如 ECM 刚度、可溶性信号)的独立调控。
  • 研究目标:构建基于微凝胶的 3D 细胞培养平台,实现微环境参数的精准调控,研究细胞对复杂微环境的响应。
 
CERO 3D细胞(类器官)生物反应器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流控细胞封装
  • 材料设计:采用 8 臂 PEG - 乙烯砜(VS),通过凝血因子 XIIIa(FXIIIa)酶促交联;含 MMP 底物肽(GPQGIWGQ)的微凝胶可降解,含 GDQGIAGF 的为非降解型;RGD 肽促进细胞粘附。
  • 微流控装置:四入口流动聚焦设计,中间通道通入 PEG + 细胞混合液,侧通道通入 FXIIIa + 钙缓冲液及含表面活性剂的矿物油,形成单分散微凝胶(直径 80-150 μm)。
  • 封装特性:细胞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通过调节初始浓度控制每滴细胞数(0-2 个);封装后细胞活力达 90%(PI 染色)。
2.2 封装效率优化
问题:细胞与培养基密度差异(1.1 vs 1.0 g/mL)导致沉降,1 小时后封装效率仅 20%。

优化措施
l 添加 OptiPrep 调节密度:16% OptiPrep(100 μL 培养基中加 16 μL)在 0、30 分钟时细胞数最多,适配成纤维细胞;癌细胞(MDA-MB-231)和 ESCs 需 20% OptiPrep。
l 延长胰蛋白酶处理:8 分钟处理减少细胞聚集,结合 OptiPrep 使效率提升至 60%。

 
OptiPrep 浓度(μL/100μL 培养基) 0 分钟细胞数 30 分钟细胞数 60 分钟细胞数
0 显著下降 极低
8 下降明显
16 较高
24 较高
32 下降

2.3 防止细胞逃逸
  • 现象:ESCs 在 20 小时后开始逃逸,癌细胞也存在类似问题,与微凝胶特性和细胞类型相关。
  • 解决方案
    • 方法 1:将微凝胶包埋于 200 μm 厚的非降解 PEG 凝胶(通过 Michael 加成交联),阻止细胞迁移;但不利于细胞回收。
    • 方法 2:微流控双重封装(微凝胶再包埋于非降解 PEG 微珠中),结合 16% OptiPrep 使共封装效率达 40%,实现无细胞逃逸。

2.4 长期培养结果
  • 细胞活力:在 5% PEG(40 kPa)外层凝胶中,500 Pa 和 1000 Pa 微凝胶内细胞 15 天存活率较高;10% PEG(100 kPa)外层凝胶因肿胀压迫,细胞活力显著下降。
  • 细胞增殖:ESCs 在 500 Pa 微凝胶中 4 天内体积增加 3 倍,1000 Pa 微凝胶中增加 2.5 倍且 4 天时有更多细胞死亡。

3. 结论
该平台实现了微环境多参数的独立调控,通过优化封装效率和解决细胞逃逸,可用于长期研究细胞行为。未来可设计可选择性降解的外层凝胶,以兼顾细胞限制与回收需求。

4. 实验要点
  • 材料:PEG 衍生物(8 臂 PEG-VS、4 臂 PEG-SH)、FXIIIa 酶、RGD 肽、OptiPrep 等。
  • 微流控芯片:PDMS 材质,通道深度 100-150 μm,流动聚焦设计。
  • 表征:流变学测弹性模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活死染色评估活力。
关键问题
该微流控细胞封装平台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核心优势在于微环境参数的精准且独立调控,包括:机械特性(通过 PEG 浓度调节弹性 300-3000 Pa)、生化信号(如 RGD 肽介导细胞粘附)、降解性(含 MMP 底物或非降解肽);同时结合微流控技术实现单分散微凝胶的高效制备,封装效率可达 60%,并能通过双重封装实现 15 天长期培养。
 
研究中如何解决细胞从微凝胶中逃逸的问题?效果如何?
采用双重封装策略:将细胞负载微凝胶进一步包埋于非降解 PEG 凝胶中(薄膜或微珠形式)。非降解凝胶通过小孔径和高刚度阻止细胞迁移(包括阿米巴运动和间质运动)。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完全阻止细胞逃逸,使细胞在 15 天培养中保持在微凝胶内,且能稳定监测活力、增殖和形态。
 
该研究对细胞生物学或再生医学有何潜在应用?
潜在应用包括:系统研究微环境参数(如刚度、生化信号)对细胞命运(如干细胞分化、癌细胞侵袭)的影响;开发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基于可控微环境);优化细胞移植策略(通过微凝胶保护细胞免受免疫攻击并调控其功能)。此外,平台的参数可调性为 mechanotransduction(机械传导)机制研究提供了工具。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OLS
 OMNI Life Science 认证的中国授权经销商:

 

上海迹亚国际商贸有限公司
Gaia China Co.,Ltd.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