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Tg´调控助力冷不稳定蛋白冻干后活性提升90%

2025-08-1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76

冷不稳定蛋白的误解与真相

冷不稳定蛋白的误解澄清:众多被贴上“冷不稳定”标签的蛋白,实则并非本质上的不稳定,其活性损失往往源于不当的储存条件。例如,在-20°C标准冷冻条件下,冻浓缩效应而非蛋白本身的不稳定性是活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冻浓缩效应:冻干过程中,水分子形成冰晶,导致溶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从而损害蛋白结构。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普通蛋白,也会影响所谓的“冷不稳定”蛋白。
 
参考资料:关于冻浓缩和低温与冻结差异的详细信息可参考taPrime Consulting发布的《Freezing Primer》文档。
 
蛋白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

加热与冷却效应对比:加热过程中,蛋白质会发生变性、结构展开乃至聚集,这一变化类似于煮鸡蛋时蛋白的凝固现象。
 
 
这一过程可以用热力学解释,例如胰凝乳蛋白酶原在升温时自由能变化(ΔG)逐渐减小,当ΔG < 0 kJ mol⁻¹时,蛋白开始展开。
 
 
 
低温变性的特点:与高温变性不同,低温变性通常不会导致聚集,且是可逆的。这是由于低温下水的离子化程度显著降低(Kw值从20°C时的10⁻¹⁴降至-20°C时的10⁻¹⁷),使得水更“疏水”,能够溶解未折叠状态的蛋白。
 
研究实例:Franks和Hatley利用过冷技术(将水冷却至低于0°C而不结冰)研究乳酸脱氢酶(LDH),发现低温会导致蛋白展开,但该过程完全可逆。
 
冻干过程中的蛋白稳定性
 

冻干前的蛋白状态:若蛋白在溶液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前展开,冻干过程中将保持其未折叠状态。这会导致复溶困难,因为常温水(15-20°C)具有更高的离子化能力,无法有效溶解未折叠状态的蛋白。
 
实际案例:作者曾遇到一个客户的产品复溶时间长达5~6分钟,初步判断是Tg´与初级干燥温度不匹配所致。然而,调整工艺后复溶时间反而延长至10~15分钟。进一步实验表明,当Tg´高于-15至-13°C时,复溶速度较快;低于此范围则复溶时间不可接受。推测客户的蛋白在玻璃化前已展开并被固定在变性状态。
 
解决方案与建议
 

测试方法:对于怀疑冷不稳定的蛋白,首先应测试活性损失是否由冻浓缩引起。制备Tg´分别为-10°C和-30°C的测试配方,将其在-20°C冰箱中存放一夜,然后解冻观察活性。若-10°C配方活性明显优于-30°C配方,则说明冻浓缩是主要原因。
 
优化策略:即使蛋白在异常高温下发生低温变性,仍可能适合冻干。在设计冷冻干燥工艺时,制备一系列不同Tg´值的测试配方,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冻干。通过评估冻干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属性,如残余水分、复溶时间、外观等,结合Tg´值,绘制性能与Tg´的关系图,从而确定最佳Tg´值。
 
商业价值:上述方法不仅能帮助识别低温变性发生的临界点,还能为目标产品的商业化提供指导,避免资源浪费。
 
结论与启示

结论:冷不稳定蛋白的活性损失往往源于冻浓缩而非真正的低温敏感性。通过合理设计冻干工艺,大多数蛋白仍可成功冻干。
 
启示:许多研究人员可能因误判而放弃冻干技术。事实上,只要掌握正确的测试和优化方法,即使是复杂的蛋白体系也能实现高效冻干。
 
参考文献
 

Franks, F. Biophysical Chemistry 96 117-127 (2002).
Brandts, J.F. J. Amer. Chem. Soc. 86 4291-4303 (1964).
Franks, F and Hatley R.H.M. Pure & Appl. Chem. 63 1367-1380 (1991).
Hatley, R.H.M and Franks, F. Eur. J. Biochem. 184 237-240 (1989).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