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冻干边缘效应解析:MicroFD装置实现小批量与大规模冻干精准匹配

2025-08-1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9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冻干过程中,小批量样品(如19支瓶)相较于大批量样品(如满盘)通常表现出更短的冻干时间。这一现象可能与“边缘效应”相关,即靠近冻干机壁的样品因辐射能量影响而加速干燥。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辐射能量是不是导致边缘效应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辐射能量来模拟大批量冻干条件的小批量实验。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优化冻干工艺开发,尤其是在小批量实验中实现与大批量生产一致的结果,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并降低资源消耗。
 
研究难点

首先,如何准确测量和控制冻干机内的辐射能量是一个关键难点,因为辐射能量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冻干机壁温、样品排列方式等。

其次,验证辐射能量与边缘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设计精细的实验,例如通过改变冻干机壁温或添加隔热材料来消除辐射能量的影响,同时确保其他变量保持一致。

此外,小批量样品的冻干时间差异可能不仅由边缘效应引起,还可能涉及其他传热和传质机制,因此需要引入额外的方法(如重量法)来进一步分析不同位置样品的干燥速率。
 
现有研究表明,冻干过程中样品的排列方式和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干燥效率。例如,边缘样品因接触更多的辐射能量通常比中心样品干燥得更快。

然而,关于辐射能量在小批量冻干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研究。部分文献提到通过调整冻干机壁温或屏蔽辐射能量可以减少边缘效应,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此外,关于小批量冻干与大批量冻干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如何利用小批量实验快速开发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冻干工艺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方法

小批量冻干实验:研究假设小批量冻干过程会比大批量更快,通过在REVO冻干机中进行实验验证。第一组实验使用全托盘和19个小瓶分别进行冻干,水作为样品,填充量为3ml,冻干条件包括冷冻步骤以每分钟0.5°C降至-40°C并保持60分钟,主干燥阶段温度设定为+20°C,真空度为100mT。

结果表明,19个小瓶的主干燥时间为512分钟,而全托盘需要636分钟,证明小批量确实更快。
 
消除辐射能量的影响:第二组实验旨在通过冷却或屏蔽冻干机腔壁来减少边缘效应。设计了ALPHA装置,将腔壁温度分别控制在+20°C和-20°C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20°C条件下,主干燥时间仍为557分钟,未能完全模拟全托盘的表现,表明简单降低温度不足以消除边缘效应。
 
实验设计

5%蔗糖溶液实验:为了验证不同样品对冻干效果的影响,使用5%蔗糖溶液进行实验。设计包含全托盘和19个小瓶的实验配置,填充量为2ml,冷冻步骤为-10°C保持30分钟再降至-40°C保持120分钟,主干燥温度设定为-20°C,真空度为60mT。全托盘实验显示主干燥时间为2026分钟,而19个小瓶在ALPHA装置中分别用+20°C和-20°C腔壁温度进行实验,所需时间分别为789分钟和1096分钟,进一步验证了小批量更快的结论。

重量分析法测量升华速率:第三组实验利用重量分析法测量个体小瓶的升华速率,探索不同位置的小瓶表现差异。实验在ALPHA装置中进行,腔壁温度设为-40°C,并添加铝屏蔽层和额外隔热材料。研究显示,边缘小瓶的干燥速率比中心小瓶快,即使在低辐射条件下,边缘效应依然存在,标准差为4.9%。
 
结果与分析

MicroFD实验消除边缘效应:第四组实验设计了MicroFD装置,通过热模拟器块直接接触边缘小瓶,模拟相邻小瓶的热效应。实验条件包括3ml水填充量,冷冻步骤为每分钟0.5°C降至-40°C并保持30分钟,主干燥温度设定为+20°C,真空度为100mT。结果显示,MicroFD实验的主干燥时间为633分钟,仅比REVO全托盘实验多3分钟,且所有小瓶表现一致,标准差为4.4%,成功消除了边缘效应,表明该装置可用于大规模冻干协议开发。
 
客户合作研究: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进行盲测,验证MicroFD装置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对象为具临界温度-24°C的产品,在三次运行后成功微调MicroFD以模拟SP Scientific LyoStar冻干机的运行,最终客户购买该设备进行进一步研究,证明了MicroFD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总体结论

关键发现:研究通过系统实验验证了小批量冻干过程更快的现象,阐明了边缘效应对干燥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热模拟器块消除边缘效应的有效方法。MicroFD装置的成功开发为小型冻干实验提供了可靠工具,可以精确模拟大规模冻干过程。

研究意义: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冻干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还为优化冻干协议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引入热模拟技术,显著提高了冻干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