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白血病病毒(FeLV)的 p27 蛋白是病毒核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是 FeLV 感染诊断和相关研究中的关键抗原。由于 p27 蛋白的天然构象及潜在的翻译后修饰需求,真核表达系统是获取具有天然抗原性 p27 蛋白的重要手段。以下从结构、真核表达系统、分子量及制备流程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p27 蛋白的结构特点
p27 是 FeLV gag 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属于病毒的结构蛋白,主要功能是包裹病毒 RNA 基因组,形成病毒核衣壳。其结构特点包括:
- 氨基酸组成:由约 230-250 个氨基酸组成,序列高度保守(不同 FeLV 亚型间同源性达 90% 以上),这也是其作为诊断抗原的优势基础。
- 构象特征:以多聚体形式存在(通常为二聚体或多聚体),其天然构象依赖于正确的折叠及可能的磷酸化修饰(部分研究显示真核系统中的磷酸化可增强其抗原性)。
- 抗原表位:含有多个线性和构象型抗原表位,其中线性表位可被诊断抗体识别,是 FeLV 检测试剂盒的核心靶标。
二、真核表达系统的选择
p27 蛋白虽为核衣壳蛋白,无需复杂的糖基化修饰(与包膜蛋白不同),但真核系统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和折叠环境更接近天然病毒蛋白,能更好地保留其抗原性。常用真核表达系统及其特点如下:
-
哺乳动物细胞系统(HEK293、CHO)
- 优势:可模拟 FeLV 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环境,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最接近天然 p27,抗原性强,适合制备诊断用抗原。
- 不足:表达量中等,成本较高,适合小批量、高活性蛋白制备。
-
昆虫细胞 - 杆状病毒系统(BEVS)
- 优势:表达量高(高于哺乳动物细胞),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折叠和修饰能力较强,抗原性与天然蛋白接近。
- 应用:常用于制备 p27 蛋白作为诊断试剂原料,平衡产量与抗原性。
-
酵母系统(如毕赤酵母)
- 优势:操作简单、成本低,可高密度发酵,适合大规模生产。
- 局限性:缺乏哺乳动物细胞特有的磷酸化修饰,可能导致部分构象表位缺失,但线性表位仍可保留,可用于对灵敏度要求较低的检测场景。
三、p27 真核蛋白的分子量
p27 蛋白的分子量受表达系统和修饰影响:
- 未修饰的 p27 单体理论分子量约为27-29 kDa(因氨基酸长度略有差异)。
- 经真核系统表达后,若发生磷酸化等修饰,分子量略增至28-30 kDa;天然状态下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时,分子量约为56-60 kDa。
四、真核表达制备流程(以昆虫细胞为例)
-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从 FeLV 毒株中扩增 p27 基因(或根据保守序列合成优化基因),针对昆虫细胞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提高表达效率。
- 将基因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如 pFastBac),载体需含多角体启动子(强启动子)、信号肽(可选,若需分泌表达)及纯化标签(如 His-tag、GST-tag)。
-
重组杆状病毒制备与感染
- 通过转座作用将 p27 基因整合到杆状病毒基因组(Bacmid),转染昆虫细胞(如 Sf9、High Five)获得重组病毒。
- 扩增病毒后,以合适的感染复数(MOI)感染对数期昆虫细胞,培养 48-72 小时(p27 多为胞内表达,需收集细胞)。
-
蛋白纯化
- 细胞裂解:通过超声或高压均质破碎细胞,离心收集上清(含可溶性 p27)。
- 亲和层析:利用标签(如 His-tag)通过 Ni²⁺-NTA 树脂纯化,去除大部分杂蛋白。
- 精细纯化: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如 DEAE 柱)或凝胶过滤层析进一步纯化,获得纯度 > 90% 的 p27 蛋白。
-
抗原性验证
- 采用 ELISA 检测:与已知 FeLV 阳性血清反应,验证其免疫结合活性。
- Western blot:确认蛋白分子量及特异性(与抗 p27 单克隆抗体结合)。
五、应用价值
- 诊断试剂开发:p27 是 FeLV 感染的标志性抗原(病毒复制活跃时释放到血液中),真核表达的 p27 蛋白可作为 ELISA、胶体金试纸条等检测方法的核心抗原,用于猫血清、唾液中 p27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病毒复制机制研究:通过真核表达的 p27 蛋白,研究其与病毒 RNA、其他结构蛋白(如 p15、p12)的相互作用,揭示 FeLV 的组装与释放机制。
- 疫苗佐剂研究:p27 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作为候选疫苗的组分或佐剂,激发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
猫白血病病毒 p27 真核蛋白的制备需依赖真核表达系统(如昆虫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以保留其天然抗原性和构象特征。相较于原核表达(如大肠杆菌表达的 p27 可能因缺乏修饰导致抗原性下降),真核表达的 p27 蛋白更适合作为诊断试剂和功能研究的工具,在 FeLV 的防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