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CERO 3D微胶质细胞规模化制备全流程纪录

2025-08-1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22

显微镜下,红色荧光标记的微胶质细胞(IBA1⁺)像夜空中的星火,均匀铺展在绿色荧光描绘的大脑类器官(TUBB3⁺)中
 

从1个iPSC到4500万功能微胶质细胞,只差一个CERO

一 为什么“微胶质细胞”突然成了顶流?
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脑肿瘤……几乎所有神经疾病都绕不开微胶质细胞(Microglia)。它们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像“清道夫”一样巡逻、吞噬、分泌炎症因子。

然而,人源原代微胶质细胞极难获取,传统2D诱导又容易“失真”。于是,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二 CERO 3D细胞培养系统做了什么?
利用CERO 3D细胞培养系统,把iPSC同时编程为“原始造血祖细胞+早期神经前体”,在三维网状宏载体上形成类胚体(EBs),最终源源不断地产出iPSC来源的微胶质细胞(iPSdMiG)。


实验时间轴

  • 第0–5周:EBs规模化生成
  • 第6周起:iPSdMiG开始“登船”,可在6–12周内持续收获
  • 最终产量:1百万起始iPSC → 4500万iPSdMiG

三 数据说话:为什么CERO版微胶质细胞更“真”?

  • 转录组谱:与成人原代微胶质细胞相似度>90%
  • 功能验证:  
  • LPS刺激后TNF-α、IL-6分泌量与原代相当
  • 可吞噬荧光微球,ROS生成正常
  • 冻存复苏:90%以上存活率,建立“患者专属”细胞库

四 3D大脑类器官共培养:把细胞放进“实景房”
 

CERO不仅产细胞,还能同步生成3D皮质类器官。免疫荧光显示,红色iPSdMiG均匀迁移到绿色神经球中,重现体内“神经元-微胶质”互作场景。

应用场景

  1. 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模型:Aβ斑块吞噬实验
  2. 药物筛选:评估小胶质炎症抑制剂
  3. 细胞治疗:自体微胶质细胞移植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