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完善ELISA试剂盒实验中过失的方法

2025-08-1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3

ELISA操作步骤多,新手操作难免会有过失。而这些过失很多是由细节不够好造成的,减少过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做实验时少说话,防止唾液掉进酶标条中。当然,大家还要学会自己发掘问题,找出原因。今天教您如何完善ELISA试剂盒实验中的过失? 

①:评估试剂的实用性,试剂的稳定与否,对准确率的高低到头重要。在试剂启用前,应进行阴、阳对照及样品反复比照试验,判定试剂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②:操作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值得改进的地方,反复试验确定成立后才能改进,比如洗板次数的掌握等。 

③:加样要准确、快速。加样不准确,酶生成物的量不能确定,直接影响显色结果。另外,显色的深浅及A值的测定与加入显色剂和终止液的量有关,所以加样应慎重。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加样完毕的实验,如果加样迟缓,便出现误差,而且试剂长时间暴露在外,尤其室温过高时,保存期会缩短甚至失效。 

④:检验技师应具备从事实验室操作的基本素质和实践经验。能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器械,具有一定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及时妥善解决。 

⑤:使用校对过的微量移液器,排除自然误差。移液器准确与否对定量检测尤为重要。 

⑥:严格掌握显色时间,显色时间过短,加入终止液反应终止后,底物结合物的量过少,易出现假阴性。超过显色要求时间后显色,应判为假阳性,这可能与试剂本身有关。加显色剂后立即显色,不可报阳性,这可能是本底显色的结果。 

⑦:洗涤彻底,洗板不彻底,酶结合物本底显色会呈现假阳性。另外,洗涤液要新鲜,现用现配,陈旧的洗涤液会出现本底增高现象,也可能出现假阳性。 

⑧:严控反应时间,反应时间过长,酶失活;反应时间过短,酶结合物不能与血清中的微生物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生成物结构松散不牢固,容易洗掉,都可能造成假阴性。 ## ELISA实验细节优化:从操作到结果判读的全面把控

在掌握了上述基础操作要点后,实验人员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以确保ELISA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环境控制不容忽视

实验室温度应维持在18-25℃之间,湿度过高会导致酶标板受潮,影响实验结果。建议在操作区域放置温湿度计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避免实验区域受到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某些试剂对光敏感,可能导致降解。

样本处理需谨慎

对于血清样本,离心后应在1小时内完成分装,避免反复冻融。溶血、脂血或污染的样本必须重新采集,否则会影响OD值读数。建议在样本采集管上标注采集时间,并建立样本处理的标准操作流程。

结果判读要科学

建议采用双波长检测(如450nm/630nm),可有效消除板底划痕或指纹带来的干扰。对于临界值附近的样本,应进行复测确认。建立实验室内部的质控体系,定期绘制质控图,监控实验过程的稳定性。

记录保存需完善

详细记录每批试剂的批号、有效期、开启日期等信息。对于异常结果,要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包括环境条件、操作人员、仪器状态等,便于后续分析排查原因。

持续培训很重要

定期组织实验人员进行技能考核和比对实验,分享操作心得和问题解决方案。建立常见问题应对手册,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指南。通过持续优化实验流程,不断提升ELISA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