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肿瘤免疫逃逸的十大机制介绍

2025-09-26     来源:lmmune cells 科普     点击次数:51

文章来源公众号:lmmune cells 科普                作者:免疫细胞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是肿瘤细胞通过多种生物学策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在体内生存、增殖甚至转移的核心过程。我们今天介绍肿瘤免疫逃逸的十大机制,从多个维度解析肿瘤如何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图片

A. 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
肿瘤内部存在抗原阳性(Ag⁺)和抗原阴性(Ag⁻)的细胞亚群。当免疫治疗(如 CAR-T 细胞疗法)清除 Ag⁺肿瘤细胞后,Ag⁻的肿瘤细胞会增殖存活,导致治疗耐药,体现了肿瘤细胞在抗原表达上的异质性对免疫清除的逃逸作用。

B. 肿瘤抗原丢失(Loss of Tumor Antigens)
肿瘤可通过基因突变或选择性剪接等方式,导致肿瘤抗原错误折叠(Misfolded antigen)或突变(Mutant antigen),使 CAR-T 等免疫细胞无法识别这些抗原,从而逃避免疫攻击。

C. 抗原提呈下调(Downregulation of Antigen Presentation)
肿瘤细胞通过抑制抗原提呈机制(APM)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在 MHC-I 分子的合成、转运(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到细胞膜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 MHC-I(及 MHC-II)分子表达下调,使 T 细胞无法有效识别肿瘤抗原。

D. 免疫检查点激活(Immune Checkpoint Activation)
肿瘤细胞高表达 PD-L1/PD-L2、Galectin 9、CD47、CD155 等免疫检查点配体,与免疫细胞(T 细胞、NK 细胞、APC 等)表面的 PD-1、TIM-3、SIRPα、TIGIT 等受体结合,传递免疫抑制信号,抑制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

E. 凋亡抵抗(Resistance to Apoptosis)
肿瘤细胞通过增强 “增殖信号”、削弱 “凋亡信号”,抵抗免疫细胞诱导的凋亡,从而在免疫压力下存活并继续增殖。

F. 抗原掩蔽(Antigen Masking)
肿瘤细胞表面的 “掩蔽物(Mask)” 会阻碍 CAR-T 细胞对肿瘤抗原(Ag)的识别,使 CAR-T 无法有效结合并杀伤肿瘤细胞。

G. 谱系转换(Lineage Switch)
以白血病为例,肿瘤细胞可在谱系间转换(如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换),逃脱针对特定谱系抗原的 CAR-T 细胞治疗;同时白血病干细胞也可能参与这种逃逸过程。

H. 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Tumor-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肿瘤通过分泌 TGF-β、IL-10、IL-13 等细胞因子,招募并激活调节性 T 细胞(Treg)、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NKT2 细胞、ILC2 细胞等免疫抑制性细胞,形成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

I. 肿瘤微环境(TME)免疫抑制(TME Immunosuppression)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基质细胞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免疫细胞浸润;同时 TAM、MDSC 等免疫抑制细胞在局部富集,共同营造免疫抑制环境,使肿瘤逃避免疫清除。

J. T 细胞耗竭诱导(Induction of T Cell Exhaustion)
CAR-T 细胞等免疫细胞在持续的肿瘤抗原刺激下,会高表达 PD-1、CTLA-4、TIM-3、LAG-3 等抑制性受体,同时效应分子(IFN-γ、TNF-α、IL-2、颗粒酶 B 等)分泌减少,最终进入 “耗竭” 状态,失去杀伤肿瘤的功能。

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和清除的复杂网络,也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 疗法)面临耐药性的关键原因,对深入理解肿瘤免疫逃逸和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