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是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由于直接在人体中进行疾病机制或疗效验证存在伦理与实践上的限制,动物模型成为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其质量往往直接决定课题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可靠成果。
一、什么是动物造模?
动物造模,全称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是指在生物医学研究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或遗传等人工实验手段,在实验室动物身上诱导、复制或编辑出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生理、病理、行为特征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动物,就称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其核心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替身系统”,用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评估新药或新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进行在人体上无法实施的探索性研究。
二、动物模型从何而来?
它首先源于观察。无论是自发出现的异常表型,还是人为干预诱发的疾病状态,都需借助细致观察才能被识别与确立。尤其对于发病机制复杂、组织结构变化不显著的疾病,识别其动物表现并关联到特定疾病状态,往往具有较高难度——传染性或机械性损伤类疾病除外,因其发生过程通常更为外显。疾病的发生本身是一个从渐变积累到突变成病的过程,缺乏系统观察则难以捕捉这一动态进程。
通过观察,研究者可建立“自发性动物模型”;而在人为构建“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虽以“研制”为主要特征,观察仍贯穿始终,用于评估造模效果与动物反应。
在研制诱发性模型时,通常需遵循一类共通的致病逻辑,例如:
该过程的核心是尽可能模拟人类疾病的关键特征。若实验设计科学、动物选择恰当且方法稳定,则有望成功建立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模型。
三、如何保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为提高模型相似性,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疾病敏感、生理特性与人类相近的实验动物。例如,家兔常用于高脂血症研究,因其血脂谱和脂蛋白构成与人高度相似。同时,建模方法也需不断优化。以感染性休克为例,传统的静脉内毒素注射并不能完全模拟临床脓毒性休克;改进方法如胆囊内细菌注射结合血管结扎,则可同时模拟感染与缺血状态,更贴近人类病理过程。
必须承认,没有任何动物模型能完全复制人类疾病的全貌。模型实验本质是一种间接研究,其结论具相对性,最终仍需临床验证。若建模过程中出现显著差异,需明确差异范围并评估其影响,识别仍具研究价值的平行特征。
四、如何实现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与标准化?为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需严格控制以下因素:
只有实现系统一致性,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重现。
五、如何评估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模型可靠性需通过多指标联合验证,包括行为学观察、血液检测、影像诊断以及组织病理分析等,确保其能够稳定、特异地模拟目标疾病状态。
六、如何兼顾模型的适用性与可控性?此外,对致病因子过度敏感、导致迅速死亡的动物也不适用于某些长期研究。例如,狗在腹腔注射粪便滤液后易发生急性腹膜炎并迅速死亡,此类模型难以进行干预试验,且因个体反应差异大、重复性低,不适宜用作标准模型。
七、如何在建模中平衡易行性与经济性?非人灵长类动物虽在生理和解剖上最接近人类,但受限于来源、成本及伦理要求,仅适用于某些特殊疾病研究(如脊髓灰质炎或痢疾)。在大多数情况下,啮齿类动物已可构建出高度模拟人类疾病的有效模型。
此外,在建模方法、检测指标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也应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避免过于复杂或昂贵的方案,以提升研究的整体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产品信息
杭州斯达特 (www.starter-bio.com)志在为全球生命科学行业提供优质的抗体、蛋白、试剂盒等产品及研发服务。依托多个开发平台:重组兔单抗、重组鼠单抗、快速鼠单抗、重组蛋白开发平台(E.coli,CHO,HEK293,InsectCells),已正式通过欧盟98/79/EC认证、ISO9001认证、ISO1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