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Antibody Insights 作者:longc12
不论 ADC 的毒素有多致命,连接子多精巧,若抗体无法精准识别肿瘤细胞,就好比再锋利的箭也射不准靶。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虽然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但真正决定其“去哪打”的,是抗体识别的肿瘤靶点。
本期我们来聊聊:ADC 设计的第一步——选一个“好靶点”,以及决定抗体活性的 IgG 亚型选择。
理想的ADC靶点长什么样?
一个理想的 ADC 靶点,需要具备几个重要特征:
- 肿瘤细胞高表达,正常组织低表达或不表达;
- 蛋白定位于细胞表面(非胞内抗原);
- 与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内吞进入细胞内(便于释放毒素);
- 表达稳定性高,不易随时间或治疗干预发生显著变化;
- 适合全身药物输注后的暴露水平,不受屏障或免疫抑制强干扰;
- 在肿瘤细胞群中表达足够普遍,避免出现“表达孤岛”。
表达密度、内吞速率与异质性问题
- 靶点表达密度越高,抗体结合率越高,有利于毒素有效负载进入细胞。
- 内吞速率决定抗体被吸收入胞的效率,直接影响毒素释放速度。
- 异质性——指同一肿瘤内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是导致 ADC 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HER2、CD30、TROP2、FRα等靶点解析
- HER2:高表达乳腺癌等适合使用 T-DM1、Enhertu 等不同类型 ADC;
- CD30:在霍奇金淋巴瘤中高表达,内吞活跃,是 Adcetris 的理想靶点;
- TROP2:在上皮来源肿瘤(如 TNBC、NSCLC)广泛表达,异质性相对小,是 Trodelvy 的成功基础;
- FRα(叶酸受体α):在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适合精准靶向,但需警惕正常组织表达。
IgG1 vs IgG4 vs 无Fc抗体:选择决定机制
抗体的 Fc 区段影响其能否通过 Fc 受体触发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或 CD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
- IgG1:能显著激活ADCC/CDC,适用于希望抗体本身也能杀伤肿瘤的场景;
- IgG4:Fc功能较弱,更常用于需要减少免疫副作用的 ADC;
- 无Fc抗体或工程突变Fc:完全剥离免疫效应,仅作为定位与递送工具。
是否需要Fc功能,与抗体本身是否也希望承担部分“协同杀伤”作用有关。例如:
- Adcetris 的 IgG1 可发挥 CD30 靶点下的 ADCC;
- Kadcyla 为 IgG1,但因毒素释放后杀伤力强,Fc作用相对次要;
- 多数新一代 ADC 倾向于弱化 Fc 功能以降低免疫相关毒副作用。
从“一个靶点”走向“多个靶点”:双抗与靶点组合策略
为了克服异质性与抗原逃逸问题,一些团队开始探索双靶点策略:
- 双抗ADC(bispecific ADC):抗体可同时识别两个抗原,提高在复杂肿瘤环境中的结合概率;
- 靶点+环境响应机制:配合肿瘤特有的酶、高还原环境,增强毒素释放的空间精准性。
总结:ADC设计的第一步,是找准那扇“能被敲开的门”
一个成功的ADC,必须从一个“能进去的入口”开始。肿瘤靶点的选择,决定了抗体如何进入肿瘤、毒素释放后能否生效,也决定了药物治疗的范围、深度与安全性。而抗体亚型的选择,决定了它只是“搬运工”,还是“协同作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