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塑料是指土壤中粒径<5mm 的塑料颗粒(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主要来源于农膜残留、有机肥施用、大气沉降及污水灌溉,浓度可达数百至数千个 /kg。这类物质具有难降解性,长期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孔隙度)、阻碍作物根系吸水吸肥(导致减产 10%-20%),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如蚯蚓体内微塑料含量可达土壤的 10-100 倍),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不同区域土壤微塑料组成差异显著:设施农业区以聚乙烯(农膜来源)为主(占比 60%-70%);城郊土壤因生活污染,聚丙烯(塑料包装来源)占比超 50%。开展土壤微塑料检测,是评估土壤污染程度、制定防控措施的关键手段。
一、检测项目
(一)核心检测项目
土壤微塑料定量检测:需去除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干扰,常用密度分离法结合显微镜计数法(适用于批量初筛,检出限 10 个 /kg)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拉曼光谱法(适用于精准定量,可区分塑料种类,检出限 1 个 /kg)。健康农田土壤微塑料含量需≤100 个 /kg,设施农业区需控制≤500 个 /kg,超 1000 个 /kg 时需启动污染治理。
(二)关联检测项目
土壤粒径分析:采用激光粒度仪法,微塑料易富集于黏粒(<0.002mm)与粉粒(0.002-0.05mm)中,黏粒含量每增加 10%,微塑料留存率提升 15%-20%,需结合粒径优化提取方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GB/T 32737-2016),有机质会包裹微塑料,含量超 5% 时需用双氧水消解去除,否则提取效率下降 30%;
土壤 pH 值检测:采用玻璃电极法(NY/T 1121.2-2006),酸性土壤(pH<5.5)中微塑料易与重金属结合(如 Pb、Cd),风险叠加,需同步检测重金属含量;
土壤酶活性检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脲酶、蔗糖酶,微塑料含量超 500 个 /kg 时,酶活性下降 20%-30%,可作为土壤生态受损的辅助指标。
二、检测范围
适用于各类土壤样品:
农业土壤:设施大棚土壤、农田土壤(小麦 / 玉米 / 蔬菜田)、果园土壤;
生态土壤:林地土壤、草地土壤、湿地土壤;
特殊土壤:城郊土壤、污水灌溉区土壤、工业周边土壤。
检测领域覆盖农业生产、生态监测、环境评估、科研项目。
三、主要检测标准
GB/T 39265-2020: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与鉴定方法,规定密度分离、光谱检测流程,行业通用;
HJ 1259-2022: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测定,部分方法(如 FTIR 检测)可迁移至土壤;
NY/T 3926-2021: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为土壤微塑料采样提供依据;
土壤微塑料检测是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守护土壤生态安全的核心。通过检测可掌握微塑料的含量、类型及关联指标,追溯污染源头,为农业防控(如农膜管理)、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同时为科研机构研究微塑料迁移规律、政策部门制定防控标准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 “净土保卫战”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