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Tomas Vega-Zuniga, Anton Sumser, Olga Symonova, Peter Koppensteiner, Florian H. Schmidt和Maximilian Joesch共同完成,成果以论文 《A thalamic hub-and-spoke network enables visual perception during action by coordinating visuomotor dynamics》于2025年2月在《Nature Neuroscience》 发表。
技术原理
01逆向跨突触病毒精准标记
采用高嗜神经性N2c狂犬病病毒载体实现特异性神经环路示踪。将病毒注射于上丘浅层(sSC),逆向标记其上游vLGN神经元。结合转基因小鼠(Gad2-Cre)证实:vLGN的GABA能神经元直接投射至sSC,形成单突触抑制通路。该技术突破传统解剖追踪的精度局限,首次明确vLGN→sSC的抑制性连接拓扑。
发展历程与应用场景
01概念提出与技术迭代(1998–2015)
1998年Crapse提出"伴随放电"理论,解释运动中的感知补偿机制;
2010年光遗传学实现细胞特异性操控,推动神经环路功能解析;
2014年双光子显微技术突破深层脑区成像限制,首次实现活体轴突终末动态监测。
02临床关联与病症实证(2020–至今)
研究聚焦两类运动相关性感知障碍。
扫视抑制缺陷:vLGN功能缺失导致眼球快速运动时视觉残留延长100ms,引发运动模糊。
深度感知障碍:视觉悬崖实验中,vLGN抑制小鼠因运动模糊无法判断深度,坠落风险增加2.3倍。
重要发现
01运动副本信号的精准分离
通过伪扫视实验设计区分真实运动与视觉模拟:视网膜输入对两者响应相似(斜率0.89),而vLGN终末仅对真实眼球运动激活(斜率0.42, P<10⁻¹³),证实其特异性编码运动指令副本。
02时空信息锐化的双模态调控
时间维度:抑制vLGN使sSC神经元响应时程延长100ms。
空间维度:光遗传刺激使神经元感受野中心区域缩小53%,显著提升空间分辨率。
03全脑协同的闭环控制
病毒示踪发现vLGN向红核(运动协调)、橄榄顶盖前核(瞳孔调控)等结构直接投射。光激活vLGN同步触发瞳孔扩张(Δ面积23%)与定向运动(速度峰值45°/s),形成感知-动作闭环。
挑战与展望
当前临床转化面临三重障碍。
空间分辨率瓶颈:双光子成像难以解析vLGN内部微环路(含15种GABA能亚型),需结合三光子显微技术提升穿透深度。
跨物种机制差异:人类vLGN同源结构(膝状体前核)功能未明,亟需开展非人灵长类光控研究。
闭环延迟限制:光遗传干预与行为响应的毫秒级延迟影响实时矫正效能。
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开发高通量全脑成像技术,同步解析vLGN多靶点动态;探索帕金森病运动视障的vLGN调控疗法;结合深度学习预测模型构建仿生神经假体。本研究所确立的"丘脑枢纽"模型,为攻克运动相关性感知障碍提供了变革性技术框架。
论文信息DOI:10.1038/s41593-025-0187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