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使用Dataray光束质量分析仪进行M2测量的实验示例

2025-10-0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44

在激光技术应用中,光束质量是衡量激光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其中,M²因子(光束质量因子)作为一个无量纲参数,直接反映了真实激光束与理想高斯光束之间的差异。今日,我们使用WinCamD-LCM光束质量分析仪及配套软件,完成了一次完整的M²因子测量实验,现将实验过程与成果分享如下。

一、什么是M²因子?为何它如此重要?
光束质量因子 M2(也称为光束传播比,Beam Propagation Ratio)是衡量激光光束质量的关键,是用于量化激光光束偏离理想高斯光束(衍射极限)程度的无量纲参数。表示实际光束与理想高斯光束(TEM₀₀模式)在发散性和聚焦能力上的差异。

根据ISO 11146-1,M2的测量需基于二阶矩法(second-order moment method)计算光束宽度(dσ)和发散角(Θσ),定义式为:

  • 其中,dσ:基于二阶矩的光束直径;

  • Θσ:全发散角(单位:弧度);

  • λ:激光波长。

  • M2=1:表示光束为理想高斯光束(TEM₀₀模式),达到衍射极限;

  • M2>1:表示光束存在像差、多模振荡、非均匀相位或振幅分布等非理想因素;

  • M2越小,光束质量越高,聚焦能力越强,远场发散越小。

  • M2作为传播不变量,M2在自由空间传播及通过无像差光学系统时保持不变;它是光束参数乘积(Beam Parameter Product,BPP) 的归一化表示:

如何计算?
1、沿轴沿传播轴 z 测量至少10个不同位置的光束宽度 dσ(z);
2、通过双曲线拟合得到腰斑直径dσ0和远场发散角Θσ;

3、代入M2公式计算。

二、实验设备与原理
本次实验采用WinCamD-LCM系列光束质量分析仪搭配M2DU-LCM系统(含移动台、镜头架和相机架),以及专用透镜系统(根据波长选择UV、VIS、NIR、TEL系列)。

透镜焦距的选择要根据“镜头选择工作表”文件,将激光器的相关参数输入,点击想选择的透镜焦距,下方表格标红就是不可以,接着换焦距,表格变绿就证明该焦距的选择正确。

三、实验步骤详解
1、设备组装与校准
将WinCamD-LCM相机用螺丝固定到底座上,再用两个螺丝将底座固定于M2DU移动台,安装相应焦距的透镜,连接12V电源和USB至电脑,确保驱动正确安装。


2、激光安全与衰减调节
根据预先计算的束腰直径,调整ND衰减片,防止传感器饱和。这是测量成功的前提,也是实验安全的保障。

3、软件设置与光束对准
通过目标十字准心精细调节光束对准,确保光斑在传感器上居中。启动DataRay软件,观察WinCamD-LCM相机右上角指示灯由红变绿。点击“Ready”出现十字架,看到光斑。

4、曝光与捕获设置
根据光束强度调整曝光时间,确保峰值ADC低于90%。观察光束,可以看到光斑情况,当如下图,如果软件判定测量数据无效或存在错误,相关数据的字体将显示为橙色。


经过软件的自动对焦和测量得到稳定数据,可变成黑色。如下图所示,可用相机观察到他的通光量、椭圆度、X方向、Y方向宽度以及他的质心。同时可在图像上进行图像缩放以观察到最好的程度。


 

5、执行扫描与数据采集
在软件界面上方选择M²测量模式。设置波长、透镜焦距、LPPSO(镜头主平面到传感器距离)等参数。


在建议范围内软件会自动驱动M2DU导轨进行60个点的高密度采样,每个点平均5次图像,确保数据稳定性。

 

6、结果计算与分析
软件自动计算M²值、束腰直径(2Wo)、瑞利范围(Zr)、远场发散角(Θ)等参数,并生成双曲线拟合图。保存数据,导出结果。结果文件里有最终的光斑图像和测M2时所有采样点的数据。下图就是导出数据光斑和数据图。


 

实验结束,将所有的器材进行整理,放回箱内。

四、应用价值与总结
M²因子测量在激光加工、光学通信、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的测量方法,还深入理解了光束质量对激光系统性能的影响。
温馨提示:进行光束质量分析时,务必注意激光安全,合理选择衰减方案,并确保设备校准准确。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