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热点速递:近红外荧光探针如何解锁生物成像“超视距”

2025-10-1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9

         当我们谈论生物成像技术时,“看得清、看得深、看得准”始终是科学家们追逐的目标。近期,某教授团队在“近红外荧光探针设计、制备及生物官能化修饰”领域的系列研究,为突破生物成像的“深度与精度瓶颈”带来了全新可能。

传统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中常受限于组织穿透浅、自发荧光干扰大等问题。而近红外光(700-1700 nm)凭借组织穿透深、光损伤小、背景干扰低的优势,被视为生物成像的“黄金窗口”。
 
图1:近红外二区无机稀土纳米探针图
 
该项研究核心聚焦于以下三点:
         1、设计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近红外荧光分子,精准识别生物体内的特定靶点(如肿瘤标志物、活性氧等);
         2、优化探针制备工艺,提升其在复杂生物环境中的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
         3、通过官能化修饰(如靶向肽偶联、纳米载体包裹),让探针“主动导航”至病灶部位,实现从“模糊成像”到“精准定位”的跨越。
         在肿瘤诊疗领域,团队研发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已展现出亮眼表现:通过修饰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靶向基团,探针可在活体成像中清晰勾勒出微小肿瘤的轮廓,甚至能识别传统影像难以捕捉的转移灶,为早期诊断和手术导航提供“可视化”依据。

图2:小鼠肿瘤及周边血管双重成像
 
         此外,该技术在炎症监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等领域也有广阔应用前景。例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探针,可通过近红外荧光信号动态追踪病灶进展,为药物研发提供直观的疗效评估指标。 
         团队表示,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发展正朝着“多功能集成”方向迈进——不仅要实现精准成像,更要结合光热治疗、药物递送等功能,打造“诊断-治疗-监测”一体化的智能平台。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手术中,医生通过近红外荧光导航精准切除肿瘤;体检时,一滴血即可通过荧光探针筛查早期疾病……近红外荧光探针,正以“微光”之力,为生命健康领域打开新的视野。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