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共聚焦显微镜钙成像技术:基于光诱导的细胞信号调控工具

2025-10-2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0

光遗传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已成为革命性的调控工具,通过光敏蛋白实现对细胞功能的高精度时空调控。然而,现有光控二聚化系统存在标签尺寸大、背景活性高、组织穿透性有限等挑战。本文解析的PhoBIT(Photo-inducible Binary Interaction Tools)系统通过创新性地工程化细菌来源的ssrA-sspB降解系统,成功开发出尺寸最小、背景噪声最低的光控工具。该技术利用仅7个氨基酸的ssrA标签与光敏蛋白融合的sspB组合,实现了对GPCR信号传导、离子通道激活、细胞死亡调控和免疫应答的光控操纵,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本研究由Yi-Tsang Lee、Lei Guo、Tien-Hung Lan、Tatsuki Nonomura、Gan Liu、Guolin Ma、Rui Wang、Yun Huang和Yubin Zhou共同完成,论文题为"Engineering of photo-inducible binary interaction too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于2025年7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在线出版。

技术原理
01主流光控方法及其局限
当前主流光控系统主要基于光敏二聚化模块,包括蓝光响应的CRY2-CIB1、LOV2-Zdk1系统,紫外响应的UVR8-COP1系统,以及红光响应的PhyB-PIF系统。这些系统虽然广泛应用,但存在明显局限性:光敏蛋白尺寸较大(通常超过400个氨基酸),容易干扰目标蛋白功能;二聚化动力学较慢;不同系统间存在光谱串扰问题。特别是CRY2和LOV2系统在黑暗状态下常有基础二聚化活性,导致背景信号较高。

02PhoBIT系统的独特机制
PhoBIT系统创新性地利用大肠杆菌蛋白质降解机制中的ssrA-sspB配对系统。ssrA是一个仅含7个氨基酸的短肽标签,而sspB是其13kDa的结合蛋白。研究人员通过两种策略改造这一系统:PhoBIT1作为"光关"开关,将LOV2结构域插入sspB中,使光诱导的构象变化变构调节ssrA结合口袋,导致光刺激下的解离;PhoBIT2作为"光开"开关,将CRY2与优化的sspB突变体(A56F)融合,利用CRY2的光诱导寡聚化增强与突变ssrA(A2C)的结合。

该系统核心优势在于ssrA标签的极小尺寸(仅7个氨基酸),可插入大多数蛋白质而不影响其功能,同时保持低背景活性和高光诱导动态范围。通过深度突变扫描和结合亲和力优化,研究人员获得了背景相互作用最低、光诱导响应最强的突变组合。

重要发现
01光学调控机制的创新
PhoBIT系统的核心光学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光控机制。PhoBIT1通过将LOV2结构域插入sspB的环区(特别是S5位点),实现了光依赖的变构调节。在黑暗状态下,LOV2保持sspB与ssrA的结合能力;蓝光照射后,LOV2的Jα螺旋构象变化导致ssrA结合口袋结构改变,引发解离。动力学分析显示其解离半衰期为8.5秒,再结合半衰期为28.1秒,表现出高度可逆性。

PhoBIT2则采用完全不同的光学机制:通过CRY2的光诱导寡聚化增强结合。研究人员对ssrA肽库进行深度突变扫描,筛选出140种变异体,最终确定A2C突变体与sspB-A56F组合具有最低背景和最高光诱导结合能力(9.9倍增加)。这种"光开"机制利用CRY2在蓝光下的快速寡聚化特性,将sspB突变体聚集到ssrA标签位置,显著增强结合亲和力。


02先进成像技术的应用
研究团队采用多种光学成像技术验证PhoBIT系统功能。共聚焦显微镜实时监测了蛋白质定位和细胞响应,特别是线粒体锚定实验清晰展示了光控结合/解离过程。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 assay定量评估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通过测量NanoLuc与Venus间的能量转移效率,精确量化了不同突变体的结合特性。

钙成像技术揭示了PhoBIT2调控STIM1-ORAI通道的动力学过程。使用超灵敏基因编码钙指示剂NEMO,研究人员监测到光诱导钙内流的快速启动(半衰期0.4分钟)和关闭(半衰期2.9分钟)。此外,荧光漂白后恢复(FRAP)和单粒子追踪技术分析了蛋白质运动性和聚集状态,为机制理解提供了关键数据。

03光控精准性的实验验证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人员证明了PhoBIT系统的高精度光控能力。在GPCR调控实验中,利用Tango assay系统监测PAR受体激活,发现光刺激可诱导2.2-5.7倍的报告基因表达增加。在CRISPRi应用中,PhoBIT1实现了60%的光控基因表达抑制释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坏死性死亡调控中,仅MLKL-NT-ssrA2-mCherry构建体(A2构型)能诱导光依赖性细胞死亡,6分钟后出现膜破裂,展示了时间精确的细胞命运控制。

挑战与展望
PhoBIT技术虽然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临床转化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蓝光组织穿透性有限,尽管本研究证明了在皮下移植瘤模型中的有效性,但对于深层组织应用仍需开发红光或近红外响应版本。其次,病毒递送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体内靶向递送效率。第三,长期表达可能引发的免疫反应和毒性需要系统评估。此外,光控系统的时空精度虽然在细胞水平令人满意,但在整体动物水平需要更精确的光传递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发多色正交系统实现多重调控,优化光敏蛋白的动力学参数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以及探索非病毒递送策略提高治疗安全性。同时,将PhoBIT技术与现有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治疗)结合,开发联合治疗方案也是重要方向。最终,通过进一步理解光控机制的分子细节和优化系统性能,PhoBIT技术有望成为精准医疗领域的颠覆性工具,为癌症、神经疾病和免疫 disorders提供全新的治疗范式。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Lee YT, Guo L, Lan TH, Nonomura T, Liu G, Ma G, Wang R, Huang Y, Zhou Y. Engineering of photo-inducible binary interaction too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Nat Commun. 2025 Jul 28;16(1):6940.

DOI:10.1038/s41467-025-61710-4.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