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Wei Qin、Honghui Li、Jiali Chen、Yang Qiu、Limin Ma、Liming Nie完成,论文题为《Amphiphilic hemicyanine molecular probes crossingthe blood-brain barrier for intracranial optical imaging of glioblastoma》,于2025年1月发表在《ScienceAdvances》期刊,发布。
重要发现
本研究核心是构建血脑屏障穿透型光学探针设计策略,并验证IVTPO在GBM颅内成像的高效性,实验围绕探针设计、性能验证、体内外成像逐步展开。
在探针设计与光学性能优化上,团队合成IVPM、IVTM、IVTPO三种半花菁染料,它们有相同电子受体(吲哚鎓离子),但电子给体为不同芳香胺或噻吩单元。D-π-A结构能促进分子内电荷从给体向受体转移,让探针拥有更强光吸收与红移发射波长,适配深层组织成像。同时,通过结构调控,三种探针分子量均小于500Da,其中IVTPO的logP为0.41,高于商用硫黄素T(0.16),这种两亲性(疏水骨架结合亲水带电基团)让它既能与生物膜作用,又能在体液中溶解,为穿透血脑屏障打下基础。
光学测试显示,IVTPO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吸收峰572nm,摩尔吸光系数达12.29×10⁴M⁻¹cm⁻¹(数值越高成像越灵敏),发射峰635nm,斯托克斯位移63nm,吸收与发射光谱重叠少,避免自身荧光干扰;且光稳定性远超商用AOI987,连续激光照射90分钟荧光强度几乎无下降,满足长时间实时成像需求。
血脑屏障穿透能力验证中,体外用Transwell构建血脑屏障模型(上层模拟血液侧,下层模拟脑侧),将IVTPO与EB(阴性对照)、AOI987(阳性对照)对比。孵育30分钟,下层肉眼可见IVTPO扩散色,120分钟时跨细胞扩散效率达27%,与AOI987(26%)相当,远高于EB(仅2%)。体内实验中,健康小鼠静脉注射IVTPO后10-30分钟,脑内出现强荧光;解剖发现探针不仅在脑血管中,还进入脑实质,而注射EB的小鼠脑内几乎无荧光,证实IVTPO能穿透完整血脑屏障。
细胞与体内安全性测试中,选用U87-MG细胞(人GBM细胞)和巨噬细胞为模型,孵育IVTPO后,两种细胞内均现强荧光,说明探针能被肿瘤相关细胞有效摄取,为靶向成像提供支撑;孵育24小时,即便探针浓度达100μg/ml,用碘化丙啶(PI,标记死细胞)染色也几乎无红色荧光,细胞毒性极低。对小鼠连续30天静脉注射IVTPO后,取心、肝、脾、肺、肾、脑做病理切片,未发现水肿、充血、炎症等异常,验证了体内生物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排除毒性顾虑。GBM成像与诊断实验中,先建立GBM荷瘤小鼠模型(脑内注射荧光标记U87-MG细胞),再通过荧光和光声双模态成像观察。
荧光成像显示,注射IVTPO后1小时,脑内肿瘤区域荧光信号与肿瘤自身生物发光信号完全重合,精准定位肿瘤;解剖发现,除肝、肾(代谢器官)外,探针主要富集在脑肿瘤,靶向性突出。光声成像解决传统荧光成像穿透浅的问题,结合光的高灵敏度与声音的深穿透性,穿透深度达几厘米,透过完整颅骨就能成像:既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形态,还能观察肿瘤血管细节——肿瘤区域血管直径注射后显著增大,正常脑区无变化,反映肿瘤血管异常增生;更关键的是,肿瘤早期(BBB未破坏,EB无法渗漏),IVTPO就能在肿瘤附近脑血管旁检测到异常渗漏信号,对应肿瘤细胞引发的微小血管损伤,而EB直到肿瘤晚期BBB严重破坏才渗漏,这意味着IVTPO能更早发现GBM,为早期诊断争取时间。
不同肿瘤阶段成像对比中,早期肿瘤(7-9周)形态不明显,EB无渗漏,但IVTPO可显示血管旁异常信号;中期(9-11周)肿瘤形态清晰,EB仍无明显渗漏,IVTPO能呈现肿瘤边界、形态及新生血管;晚期(11-13周)BBB破坏,EB开始渗漏,但IVTPO成像分辨率更高,能观察肿瘤血管紊乱结构。定量分析显示,相同条件下IVTPO光声信号强度高于EB,且能连续120分钟实时监测肿瘤变化,为追踪GBM进展提供动态工具。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血脑屏障穿透难”的行业痛点
传统商用光学染料(如罗丹明、菁类、EB)因分子量大或亲脂性不适,几乎无法穿透血脑屏障——EB分子量较大,还需结合血清白蛋白运输,完全被完整血脑屏障阻挡。而本研究通过D-π-A结构精准调控,让IVTPO兼具小分子量(<500Da)与适宜两亲性(logP=0.41),既避免亲脂性过强的细胞毒性,又解决亲水性过强无法穿透生物膜的问题,最终实现完整血脑屏障的有效穿透,填补“血脑屏障穿透型光学探针”空白,让颅内肿瘤光学成像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02突破“成像深度与分辨率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
传统荧光成像分辨率高但穿透浅,观察颅内肿瘤需开颅手术——这种有创操作会破坏血脑屏障,引发出血、感染,还导致成像失真。本研究采用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荧光成像负责高分辨率定位,光声成像借声波深穿透优势,将成像深度提升至几厘米,无需开颅就能透过完整颅骨观察颅内肿瘤。实际成像中,不仅能清晰显示肿瘤宏观位置,还能分辨直径15.7μm的微小毛细血管及肿瘤血管异常增生,实现“深穿透”与“高分辨率”兼顾,让非侵入式颅内肿瘤成像成为现实。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设计合成基于D-π-A结构的半花菁探针,筛选出IVTPO最优探针,它兼具优异光学性能(高摩尔吸光系数、良好光稳定性、适配荧光、光声信号)、高效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及低毒性,可透过完整颅骨对GBM进行非侵入式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既能精准定位肿瘤、观察血管变化,还能在血脑屏障破坏前早期发现肿瘤相关渗漏,成像效果与靶向性均优于商用EB。
展望未来,IVTPO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如结合影像引导手术提升肿瘤切除精度,或开发为光动力、光热治疗载体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同时,其设计策略可指导更多血脑屏障穿透型探针研发,推动颅内肿瘤光学成像技术临床转化,为GBM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工具。
论文信息DOI:10.1126/sciadv.adq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