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多克隆抗体从头测序软件!PolySeq.AI利用3种质谱技术实现99%+准确率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抗体能对抗病毒突变,却一直没法大规模用在新药里?答案源自多克隆抗体(pAb)”的特性,它能识别抗原的多个位点,比单克隆抗体(mAb)更抗突变,却因为成分太复杂,一直面临“测序难”的困境:要么依赖稀缺的B细胞,要么靠现有数据库“猜”,结果又慢又不准,而且通过质谱直接测序,数据又过于复杂几乎无法拼接。但在我们Bioinformatics Solutions Inc.(BSI)研究团队的不断努力下,这个卡脖子多年的难题终于迎来了重大突破!10月13日,题为“Sequencing of Polyclonal Antibodies by Integrating Intact Mass, Middle-Down and De Novo Bottom-Up Mass Spectrometry”的文章正式上线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将bottom-up、middle-down和intact mass质谱技术“三招联用”,实现了多克隆抗体的全自动、无数据库测序,准确率高达99%+,开启多克隆抗体新药研发的新纪元!
BSI团队的Lei Xin, Wenting Li , Shuyang Zhang 为共同第一作者,Baozhen Shan和Ming Li院士为本文通讯作者,该工作囊括了算法,软件开发,液相分离技术和质谱多个小组的共同协作。
图1 PolySeq.AI流程示意图
先搞懂:多克隆抗体为啥“好用却难测”?
首先,要了解“单克隆”和“多克隆”的区别:
◆单克隆抗体(mAb):成分单一,能精准盯紧一个抗原位点,测序容易、批次稳定,是现在很多抗癌药、单抗药的首选。
◆多克隆抗体(pAb):是B细胞“批量生产”的混合抗体,能同时盯紧抗原的多个位点,这意味着它更能适应病毒突变(比如新冠变异株),还能检测低浓度抗原,在抗蛇毒血清、ELISA检测里非常适用。
图2 单抗和多抗的结合示意
pAb的“混合性”在结合广泛的同时,也带来了硬伤,那就是成分复杂、批次差异大,想测清楚它的氨基酸序列,以前要么靠“查字典”(比对已知的B细胞数据库,很多时候还查不到),要么靠手动拼接,不仅慢,还容易出错,直接限制了它在新药里的应用。
PolySeq.AI的“破局秘诀”:三招质谱技术联用
PolySeq.AI的核心优势,就是真正的实现了不依赖任何外部数据库,只靠质谱数据完成多抗序列的解析和拼接,而且全程自动化的从头测序,将湿实验和数据分析有机结合。它的操作逻辑可以总结为“先拆后拼,层层验证”(图3)。
图3 结合intact mass、bottom-up、middle-down的pAb从头测序分析流程
Step 1–样本制备及三种质谱数据采集
先把抗体样本进行预处理(比如切糖、切开铰链区等),然后用三种质谱技术分别获取关键信息:
◆Intact Mass:看抗体的整体分子量,大致确定有多少种抗体形式,指导后续实验方向及为后续算法拼接提供依据;
◆Middle-down:把抗体拆成20-30kDa的中等片段(比如轻链、Fc片段),捕捉片段的关键结构信息;
◆Bottom-up:把抗体拆成更小的肽段,像拼图的小碎片一样,为后续拼接提供 “细节素材”。
硬核验证:两组实验结果“实锤”准确率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的实验团队用两组不同的实验直接验证了PolySeq.AI的实力。
图4 HB95 intact mass解卷积的三种抗体组合
实验2:4种已知单抗的模拟混合液测序
我们把4种临床常用的单抗:贝伐单抗(Avastin)、阿达木单抗(Humira)、利妥昔单抗(MabThera)和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按3:2:1:1比例混合,模拟复杂的多克隆抗体环境,通过PolySeq.AI实现了超过99%的测序准确率,含量低于5%的抗体也能准确测定。其中,bottom-up的肽段覆盖度达到100%,middle-down的片段匹配度也超过了50%。
图5 四种抗体混合物的测定序列
PolySeq.AI的突破,到底意味着什么?
PolySeq.AI的突破贡献,不仅仅只是“测准了序列”,更给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两个关键改变:
◆解决pAb的“批次难题”:以前pAb因为序列不清,批次差异大,没法大规模用于临床;现在能精准测序,就能通过重组技术批量生产“标准化”的pAb,使得抗蛇毒血清、抗病毒cocktail疗法等都能更稳定的应用。
◆加速新药研发:对于未知的抗体(比如新病毒的中和抗体),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寻找B细胞、建数据库,关键是避免搜库的偏向性,直接用PolySeq.AI测序,就能快速拿到序列,极大地加快了后续药物的研发过程。
从“测不准”、“测不了”到“99%+准确率”,PolySeq.AI靠“三招质谱技术+AI拼图”,终于把多克隆抗体的“密码本”破译了。这不仅是质谱技术和AI结合的胜利,更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因为复杂、难测而让科学家们束手无策的生物大分子,未来真的有可能成为造福疾病患者的良药。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提升低丰度抗体的检测灵敏度,甚至拓展到更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测序,为对抗传染病、癌症增添一把“精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