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自身免疫病与抗移植排斥:增强 Treg,重建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与移植排斥的核心病理机制均为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攻击自身组织或供体器官),因此 Treg 细胞疗法的核心策略是补充或激活 Treg 细胞,强化其免疫抑制能力以恢复平衡。
1. Treg 细胞移植疗法:体外扩增,精准回输
该疗法通过 “体外扩增 + 自体回输” 的模式增强 Treg 细胞数量与功能:从患者体内分离纯化 Treg 细胞后,在体外模拟生理微环境(添加 IL-2、 rapamycin 等)进行大量扩增,确保细胞保持免疫抑制活性;随后将扩增后的 Treg 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通过其抑制效应 T 细胞活化、限制炎症反应,缓解自身免疫损伤。目前,该疗法已针对1 型糖尿病、克罗恩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研究显示可显著降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2. 低剂量 IL-2 疗法:体内选择性扩增 Treg
IL-2 是 Treg 细胞存活与增殖的关键细胞因子,且 Treg 细胞表面高表达 IL-2 受体(CD25),对 IL-2 的亲和力远高于效应 T 细胞。基于这一特性,低剂量 IL-2 疗法可 “精准靶向” Treg 细胞:通过静脉注射低剂量 IL-2,在体内选择性扩增 Treg 细胞,而不显著激活效应 T 细胞,从而温和增强免疫抑制作用。该疗法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潜力,临床数据表明可改善患者免疫指标、减少疾病复发频率。
3. 诱导移植耐受:降低抗排异依赖
在器官移植领域,Treg 细胞疗法的核心目标是诱导受体免疫系统对供体器官产生 “免疫耐受”,减少甚至替代终身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传统抑制剂易引发感染、肾损伤等副作用)。通过向移植患者输注供体特异性 Treg 细胞(或自体扩增的 Treg 细胞),可抑制受体体内针对供体器官的排斥反应。在肾移植等早期临床研究中,过继性 Treg 细胞治疗已展现出优异表现 —— 随访 7 年的数据显示,患者移植器官存活率显著提升,且免疫抑制剂用量大幅减少,未出现严重安全风险。
二、助力癌症免疫治疗:削弱肿瘤内 Treg,释放抗癌潜力
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会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 TGF-β)、表达共抑制分子等方式 “劫持” Treg 细胞,使其大量聚集并强效抑制效应 T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抗癌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因此,该场景下 Treg 细胞疗法的策略是特异性削弱肿瘤内 Treg 的功能,解除免疫抑制 “枷锁”。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断 Treg 的抑制通路
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 CTLA-4 抗体)的作用机制之一,便是针对性干扰 Treg 细胞的抑制功能:CTLA-4 是 Treg 细胞表面关键的共抑制分子,可通过结合抗原呈递细胞(APC)的 B7 分子,阻断效应 T 细胞的活化信号;抗 CTLA-4 抗体可竞争性结合 CTLA-4,不仅能解除 Treg 对 APC 的抑制,还可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 Treg 细胞,从而 “解除免疫刹车”,释放效应 T 细胞攻击肿瘤的潜力。该疗法已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症治疗中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
2. 联合治疗:协同提升抗癌疗效
单一抑制 Treg 的疗法效果有限,而将 “Treg 抑制策略” 与其他免疫疗法(如 PD-1/PD-L1 抑制剂)联合,可通过 “双重机制” 增强抗癌效果:Treg 抑制剂解除局部免疫抑制,PD-1/PD-L1 抑制剂则阻断肿瘤细胞对效应 T 细胞的 “免疫麻痹”,二者协同激活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例如在黑色素瘤动物模型中,抗 CTLA-4 抗体(抑制 Treg)与 PD-1 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使肿瘤消退率较单一疗法提升 60% 以上;在晚期结直肠癌、胃癌等临床研究中,类似联合策略也展现出更高的客观缓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