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Western Blot借技术创新赋能国自然热点研究

2025-10-23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1

引言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Western Blot(WB)作为蛋白质分析的核心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要领域。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技术自1979年发明以来,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分析工具。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WB领域涌现出许多热点研究方向。这些方向不仅涉及技术本身的优化与创新,还包括其在疾病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及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方向也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重点支持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围绕WB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探讨几个国自然热点话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思路和参考。


如何突破传统WB技术的灵敏度与通量瓶颈?

传统WB技术存在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重复性差等问题。在涉及低丰度蛋白检测时,灵敏度不足容易导致假阴性结果。同时,传统WB的手动操作步骤多,实验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重复性差,难以满足高质量研究的需求。

近年来,多项新技术正致力于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延边大学李东浩教授团队开发的"靶型免疫印迹"(Concentric-Type Immunoblotting, CIB)新技术采用环形非均匀电场驱动,使蛋白质的电迁移距离和电泳速度分别提高了1.47倍和1.75倍(以15 kDa蛋白为例),整体分离时间比传统WB显著缩短了3.33倍。

这种技术通过梯度变化的电场作用显著提升了电迁移速度,对高、中、低分子量蛋白质的分辨率分别提高了2.39、1.89和3.54倍,对TSG101、CD9和Alix等外泌体蛋白的检测灵敏度分别提升了2.11倍、3.88倍和2.38倍。

Simple Western毛细管免疫分析技术则采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系统,将单次分析时间从WB的数天缩短至3小时,蛋白需求降低10倍。这种技术避免了转膜变异,自动峰识别提升了重复性,兼容96孔板高通量筛选,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和治疗评估树立了新标准。

自动化工作站也是WB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艾普拜生物推出的Auto 12全自动蛋白印迹工作站,能够自动完成膜的封闭、一抗孵育、二抗孵育和清洗,支持12通道,各通道可独立设置程序,通量灵活,最多可一次处理24张膜。

这种自动化操作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误差,还通过流体清洗减少二抗在膜上的附着,降低背景,提高信噪比和相对灵敏度。

表格1:传统WB技术与创新技术的性能对比

技术类型

检测灵敏度

操作时间

通量

重复性

传统WB

基础灵敏度

≥4小时

CV≥15%

靶型免疫印迹(CIB)

提高2-3倍

缩短3.33倍

中高

CV≤5%

SimpleWestern

提高10倍

缩短至3小时

高通量

CV≤2%

全自动工作站

提高信噪比

减少人工操作

12-24通道

CV≤3%

这些技术的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WB的痛点问题,也为WB技术在国自然基金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研究者可以基于这些技术创新,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提高国自然基金申请的竞争力。
 

如何实现WB数据的精准量化与标准化?

数据可重复性是WB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5年调研显示:76.5%的科研机构因印迹分析误差导致论文返修,43%的产业化项目因此延误申报进度。

内参蛋白的选择策略

内参蛋白的选择对于WB数据的精准量化至关重要。常用的内参基因如GAPDH和β-actin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其表达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西部卫生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猪肩袖肌腱组织研究中,14-3-3ζ在正常和高血脂条件下均表现出稳定的表达模式,是WB分析的可靠内参蛋白。

选择内参蛋白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样本类型:对于全细胞样本,β-actin和GAPDH是常用选择,但在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实验中需谨慎使用;

实验条件:在涉及能量代谢异常的实验模型(如缺氧、糖尿病模型)中,GAPDH不适用;

亚细胞定位:研究细胞黏附、迁移相关实验时,Vinculin可能是理想内参;

成像与数据分析的创新

LI-COR Biosciences公司的Odyssey红外激光成像系统可以实现定量Western Blot检测,具有重复性好、定量准确、多色荧光成像等特点。

这种系统不仅可以在同一张膜上同时成像多个条带,无需剪膜,满足了期刊杂志对于目的蛋白和内参蛋白在同一膜上成像的要求,还能在进行蛋白质磷酸化分析时,使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二抗,同时检测磷酸化蛋白水平和该蛋白的总水平。

智能分析系统也是WB数据标准化的重要方向。观远数据智能分析平台通过AI算法重构、云端协作和全自动成像三大模块,将电泳检测效率提升82%,错误率降低至0.3%以下。

该系统采用480-850nm宽波段捕捉,成功解析低丰度蛋白条带(<0.1ng),并通过区块链数据存证,每个检测批次生成NIST认证的时间戳,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WB技术在外泌体研究中有哪些创新应用?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载体,其携带的蛋白质分子不仅包含来源细胞的"分子指纹",还能动态反映生理病理状态,因此外泌体蛋白质的检测在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生物流体中复杂成分的干扰、外泌体蛋白质之间表达差异大、外泌体样本量少以及蛋白质含量低等问题,对外泌体蛋白的分离及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出了巨大挑战。

延边大学李东浩教授团队开发的靶型免疫印迹新技术为外泌体蛋白质研究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环形非均匀电场结合Western blot的方法,实现了外泌体蛋白的同时分离和高灵敏检测。

研究人员利用可以覆盖外泌体蛋白分子量的蛋白Marker(15-150 kDa)作为模型构建CIB中的蛋白质同时分离检测方法,巧妙利用环形非均匀电场梯度变化特征,创建在CIB中的螺旋型进样方法,系统性评价不同半径下的梯度电场驱动对蛋白质的电迁移差异分离行为。

研究表明,CIB对TSG101、CD9和Alix等外泌体蛋白的检出限分别为0.25 μg、0.6 μg和2.0 μg,而传统WB的检出限分别为0.75 μg、0.9 μg和4.0 μg。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由于其环形几何特性在中心区域同心收敛带来高效浓缩效应,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可以解决WB检测中的假阴性问题,有望成为普适性、通用型的检测蛋白质工具。

外泌体蛋白检测技术的创新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新途径,这也是国自然基金重点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研究者可以基于这些技术创新,设计针对特定疾病的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案,提高国自然基金申请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如何应对翻译后修饰研究中的抗体特异性挑战?

翻译后修饰(PTM)研究是蛋白质功能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国自然基金支持的热点方向。然而,PTM抗体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着科研人员。

特别是针对甲基化、乙酰化等关键表观遗传标记的研究常因抗体交叉反应导致数据失真,这一问题在癌症等疾病机制研究中尤为突出。

为破解这一困局,研究团队开发了两种革命性技术:MILKSHAKE(基于修饰麦芽糖结合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系统)和Sundae(基因工程化MBP的ELISA检测平台)。前者通过sortase A将合成肽段与修饰MBP/CBD蛋白偶联,构建出精确控制PTM状态的标准化抗原;后者则采用"风味扫描"策略,可系统评估单个氨基酸残基对抗体结合的影响。

研究发现,甲基化抗体在传统裂解物验证中有30%出现误导性结论,而MILKSHAKE技术能有效识别这些隐患。例如,在评估23种商业化乙酰化抗体时,Vanilla MILKSHAKE显示所有抗体均特异性识别乙酰化肽段,但HEK293裂解物背景下的Strawberry版本揭示Vendor C抗p53抗体存在显著脱靶结合,信号强度比目标条带低3倍。

对于抗体药物开发,Sundae平台可提前预测临床候选抗体的表位逃逸风险。例如,RSV靶向抗体Motavizumab对pAT158 Sundae蛋白的结合强度是Palivizumab的3倍(p<0.01),与临床前数据一致。但KRAS G12D抗体在0.3 μg/mL以上浓度时出现G12C交叉反应,揭示现有突变特异性抗体存在潜在风险。

这些技术的创新为PTM研究提供了标准化验证体系,解决了PTM抗体批次间可比性、复杂样本背景下假阳性识别和单氨基酸残基贡献量化等三大核心问题。对于国自然基金申请者来说,这些技术创新为解决PTM研究中的抗体特异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设计更可靠、更创新的研究方案。
 

WB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有哪些突破?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是国自然基金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而WB技术在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异常表达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polyQ)是一类由CAG三核苷酸异常扩增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亨廷顿舞蹈症(HD)、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1/2/3/6/7/17)等9种类型。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突变蛋白中多聚谷氨酰胺链(polyQ)的异常延长,引发毒性增益功能。

VICO Therapeutics团队开发了基于Simple Western(SW)毛细管免疫分析的高效定量方法,成功建立了HTT、ATXN1/2/3、ATN1和AR蛋白的检测体系,并创新性利用caspase 3酶切实现HTT突变/野生型亚型分离。

针对HTT蛋白,研究人员开发了caspase 3酶切结合66-440 kDa分离模块的方案,通过抗体稀释和蛋白负载梯度实验确定检测体系的线性范围。

全长HTT无法直接分离亚型,但经caspase 3处理产生的N端片段(N-WtHTT~56 kDa,N-MtHTT>59 kDa)在GM09197(18/175 CAG)细胞中显示250 kDa条带,CAG长度与迁移率呈正相关。

对于ATXN3蛋白,使用抗体ab221143在12-230 kDa模块中实现52 kDa野生型与70 kDa突变型的完全分离,信噪比>1400,线性范围0.05-0.6 mg/mL。

这些技术的突破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开发提供了有力工具,也是国自然基金重点支持的热点领域。研究者可以基于这些技术创新,设计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方案,提高国自然基金申请的竞争力。
 

总结

Western Blot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成为国自然基金支持的热点领域。从技术创新到应用拓展,从数据标准化到多维数据分析,WB技术正朝着更灵敏、更准确、更高效、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国自然基金申请者来说,关注WB技术的最新进展,将其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机结合,设计创新性强、可行性高的研究方案,将有助于提高基金申请的竞争力。

同时,关注数据可重复性、标准化和多重验证等问题,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也是国自然基金申请中需要重视的方面。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WB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将更加精准和高效,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WB技术在国自然基金中的应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产品推荐

1. 样本制备产品

用于细胞或组织样本的裂解和蛋白提取。

编号

名称

特点说明

abs9301

Glass gel预制胶

防止蛋白磷酸化位点去磷酸化,保护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

abs9915

Western Blot 快速封闭液

高效快速应用于 Western Blot 等实验的封闭液。

abs958

Western一抗二抗去除液(酸性)

适用于使用NC或PVDF膜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时条件的优化或同一样品不同蛋白的检测。

abs9940

Western免冰浴快速转膜液

免冰浴快速转膜液用于Western Blot 湿转法转膜,特有的配方大幅减少湿转过程中的产热,无需冰浴,提高转膜的效果。

abs9116

免疫印迹及免疫沉淀用(WB/IP)裂解液

适用于 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沉淀(IP),免疫共沉淀,ELISA 等实验。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由AI生成,若不慎涉嫌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配合处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消息!Absin文献奖励重磅升级!


Absin产品线:

爆款产品:十大试剂盒(mIHC、IHC、凋亡、ELISA、ChIP、Co-IP、TR-FRET、生化检测、残留检测、多因子检测);细胞培养(类器官试剂盒+基质胶,胎牛血清+培养添加剂+细胞因子)、分化试剂盒;分子(mRNA合成服务+提取试剂盒);化合物大包装;辅助试剂、耗材/仪器、定制服务(抗体/多肽/蛋白/标记/检测)...

特色产品:鸡胚提取物CEE、B27、N2、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牛脑垂体提取物BPE、百日咳毒素PTX、重组人胰岛素Insulin、人源低密度脂蛋白LDL...

爱必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lanwu@univ-bio.com

微信公众号:爱必信生物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