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物3D打印模型在先天性心脏病TOF-MAPCAs治疗中的应用

2025-11-03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05

在儿科心血管领域,有一种罕见却棘手的疾病 —— 法洛四联症合并主肺动脉侧支循环(TOF-MAPCAs)。它属于先天性肺动脉狭窄的特殊类型,患者血管解剖结构复杂且个体差异极大,手术干预难度高,术后还常面临远端血管狭窄、闭锁等问题,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而传统治疗中,缺乏能精准模拟患者血管情况的体外模型,给手术培训、治疗方案优化带来诸多限制。不过,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通过 3D 生物打印技术为这一困境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一、疾病困境:复杂解剖 + 个体差异,治疗难题待解
TOF-MAPCAs 的核心挑战在于其 “异质性”。患者体内的主肺动脉侧支动脉(MAPCAs),其起源、数量、大小和走行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是通过手术将侧支动脉吻合,建立集中的肺动脉连接,再植入右心室到肺动脉的管道。但即便手术操作精准,仍有不少患者术后出现远端肺动脉狭窄,且需维持肺部各区域压力均衡,否则可能引发右心室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

更关键的是,传统研究工具存在明显短板:2D 或普通 3D 血管模型无法模拟真实的血流动态环境;动物模型的遗传和生理特征与人类差异大,研究结果难以直接转化到临床;而直接在患者身上测试新手术技术或器械,风险又过高。因此,构建能贴合患者个体情况的体外模型,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

二、创新方案:从患者影像到 3D 模型,复刻 “专属血管”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以患者自身的血管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 3D 打印与生物打印技术,打造出可用于治疗研究的 “个性化血管模型”,整个过程分为三大核心步骤:
1. 精准获取患者血管数据
研究选取了两类典型患者:一名 3 天大的新生儿和一名 14 岁的青少年。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 3D 旋转血管造影技术,捕捉患者肺动脉及侧支动脉的详细解剖信息。其中,针对青少年患者的 3D 旋转血管造影,还特别采用了呼吸控制和心脏起搏技术,减少影像伪影,确保血管细节清晰可辨。

2. 构建数字模型与实体打印
利用专业建模软件(如 Autodesk Meshmixer、Vitrea),将影像数据转化为数字 3D 模型,并设计出 1 毫米厚的血管 “外壳”(便于后续灌注实验)。随后,通过两种方式制作实体模型:
合成树脂模型:使用立体光刻打印机,分别采用透明树脂(Clear Resin,便于观察内部血流)、柔性树脂(Flexible Resin,模拟血管弹性)等材料打印,经过异丙醇清洗、紫外线固化等后处理,确保模型结构稳定。

生物混合模型:以 20% 浓度的明胶甲基丙烯酸酯(GelMA)为核心材料(这种水凝胶能模拟人体软组织的刚度,且支持细胞附着生长),加入光引发剂后,通过CELLINK Bio X生物打印机打印或手动浇铸成型,再搭配3D 打印的树脂外壳固定,预留灌注接口,最终形成可模拟真实血管生理特性的生物模型。

 

3. 模拟手术干预与血流分析
为验证模型的实用性,研究团队在模型上模拟了临床常用的血管再通手术:通过荧光透视引导,将导管、导丝和支架(3×15 毫米)精准植入,建立闭锁肺动脉与侧支动脉的连接。术后,向模型内灌注造影剂(如 Omnipaque),观察血流是否通畅;同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模拟真实血流状态,分析流速、压力分布等关键参数,评估手术效果。

 

 
三、研究成果:模型可 “实战”,为治疗带来多重价值
经过反复测试,这种 3D 生物打印模型展现出优异的临床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精准复刻血管解剖,贴合临床实际
无论是合成树脂模型还是生物混合模型,其血管结构都与患者原始造影图像高度吻合。透明树脂模型能清晰观察到血管内的血流情况;生物模型则能模拟真实血管的力学特性,支架植入后可稳定维持血流通道,与临床手术效果一致。例如,在青少年患者的模型中,成功还原了此前手术遗留的 “近闭锁血管” 结构,为后续测试再通技术提供了精准的 “实战场景”。
2. 成功验证新干预技术,降低手术风险
研究团队在模型上测试了一种针对闭锁血管的导管介入方案:通过特殊导丝突破闭锁段,再植入支架建立血流通道。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操作流程能有效避免血管损伤,术后造影剂可顺畅流过吻合处,证明该技术具备可行性。这意味着,未来医生可先在模型上反复演练复杂手术,优化操作细节,再应用到患者身上,大幅降低手术风险。
3. 助力血流机制研究,优化治疗方案
借助 CFD 分析,研究团队还发现了手术中的关键血流特征:例如,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的峰值流速约为 41 毫米 / 秒,分支处血流分配均匀,但在收缩期减速阶段,血管连接入口会出现轻微血流再循环(可能增加后续狭窄风险)。这些发现为进一步调整支架位置、优化血管连接角度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四、临床意义与未来方向:从模型到患者,改善治疗结局
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一种新模型,更在于为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手术培训:模型可作为 “模拟器”,让年轻医生在无风险环境下练习复杂血管吻合、支架植入等操作,提升临床技能。
术前规划:针对每一位患者的模型,医生可提前模拟多种手术方案,选择最优路径,减少术中决策时间。
新药与器械研发:模型可用于测试新型支架、导管或药物的效果,加速研发进程,降低临床试验成本。

不过,研究也指出当前的局限性:例如,构建数字模型需要心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业技能,技术门槛较高;生物模型的长期细胞存活、大规模细胞化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CFD 分析目前未纳入血管壁弹性等复杂生理参数,模拟结果仍需完善。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模型:结合患者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或内皮细胞,让生物模型更接近真实血管的生理状态;完善 CFD 模型,纳入更多临床参数;同时开发更简便的建模工具,降低技术门槛,让这种 “个性化模型” 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最终为 TOF-MAPCAs 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CELLINK认证的中国授权经销商:

上海迹亚国际商贸有限公司
Gaia China Co.,Ltd.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