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首页
行业资讯
技术文章
产品目录
厂商名录
会议展览
技术服务
新品关注
电脑版
氨基偶联试剂盒的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及应用场景
2025-11-0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47
Amine Coupling Kit
在生物传感和分子互作研究领域,如何将生物分子高效、稳定地固定于传感器芯片表面是一个关键的技术挑战。氨基偶联试剂盒作为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中的核心工具,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氨基偶联的化学基础
氨基偶联技术基于碳二亚胺化学原理,通过共价键合实现生物分子的固定化。该过程主要依赖于试剂盒中的两种关键化学成分: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
EDC作为羧基活化剂,能够与传感器芯片表面的羧基基团发生反应,形成活性的O-酰基异脲中间体。这种中间体不稳定,容易水解,因此需要NHS的参与。NHS与中间体反应生成更稳定的NHS酯,从而显著提高偶联反应的效率和稳定性。
试剂盒组成与功能解析
标准的氨基偶联试剂盒包含三种核心组分,每种组分在偶联过程中扮演着特定角色。
EDC(750mg) 是偶联反应的启动剂,负责初始的羧基活化。其用量经过精确计算,可确保芯片表面羧基基团的充分活化,为后续生物分子的结合奠定基础。
NHS(115mg) 作为稳定剂,将不稳定的中间体转化为反应性更强的NHS酯。这一转化过程大大提高了偶联反应的成功率,使生物分子能够更有效地固定于芯片表面。
乙醇胺-HCl溶液(10.5ml,pH8.5) 用于封闭反应后剩余的活性基团。这一步骤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防止非特异性结合,降低背景信号,提高检测的信噪比。
操作流程与优化策略
成功的氨基偶联需要遵循精确的操作流程。首先将EDC和NHS以适当比例混合后注入传感器芯片,活化表面的羧基基团。随后加入含有伯氨基的目标生物分子,使其与活化的表面发生共价结合。最后使用乙醇胺溶液封闭未反应的活性位点。
实验条件的优化对偶联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生物分子的pH值和浓度需要精心调整,以确保分子以正确的取向固定于芯片表面。通常建议使用pH值略低于生物分子等电点的缓冲液,这样既能保证分子带正电,有利于与带负电的芯片表面结合,又能维持生物分子的天然构象和活性。
应用场景与兼容性
该试剂盒适用于多种研究场景,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核酸结合特性分析、小分子药物筛选以及抗体-抗原亲和力测定等。其标准化配方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试剂盒与主流SPR仪器平台完全兼容,包括Biacore 8K+、Biacore 8K、Biacore T200、Biacore S200和Biacore X100系统。每套试剂盒可进行30至50次偶联反应,足以满足大多数研究项目的需求。
储存与稳定性
为保证试剂活性,试剂盒需要在2-8°C条件下储存。低温保存能够有效延长EDC和NHS的稳定性,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保持最佳性能。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反复冻融,建议根据实验需求分装使用。
氨基偶联试剂盒的标准化设计使研究人员能够专注于科学问题本身,而不必担心偶联化学的复杂细节。这一工具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分子互作研究领域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名称
货号
规格
Amine Coupling Kit
BR100050
1套
Series S Sensor Chip CM5-1-pack
29104988
1片
Series S Sensor Chip CM5, 10-pack
29149603
10片
索取资料
相关文章
更多 >
氨基偶联试剂盒的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及应用场景
同位素标记技术揭示衣康酸在肺泡巨噬细胞中的促炎作用
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 (ICCIF) 实验操作流程全解析
RNA干扰技术介导基因沉默的原理及其应用场景和临床应用
WB实际条带与预期不符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Fluo-8®绿色钙离子荧光探针的特点及优势
肿瘤免疫研究中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制及细胞分析方案
小胶质细胞当前存在的术语分歧及其耗竭的常用方法CSF1Ri清除总结
高效精准的抗体芯片技术在蛋白检测中的应用
MAPK通路的“暗流”与“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