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器官研究中,“看清楚” 是 “研究透” 的前提 —— 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研究目标,需要搭配不同的成像技术。结合 3D 细胞培养与监测方案及高分辨率 3D 成像方案,我们梳理出类器官相关三类核心成像技术的适用场景,精准匹配实验需求,实现类器官的 “形态、功能、动态” 多维度研究需求
Part.01
长时程高内涵动态成像:活细胞 “全程追踪”,适配高通量、动态的研究场景
这类技术以 “不干扰生长、全周期记录、多参数分析” 为核心,通过模拟体内培养环境(稳定温湿度、精准气体控制),实现类器官从形成到响应外界刺激的动态监测,尤其适合需要 “长时间、无间断、量化分析” 的研究场景。
核心技术特点
依托 BioTek Cytation™成像系统 + BioSpa8 自动化培养模块 + MultiFlo FX 无损换液系统,可实现:
无人值守培养:8 位独立培养位,精准控制 CO₂/O₂浓度、温度(最高 45℃)和湿度,避免人为操作干扰;
动态成像与量化:明场观察类器官成球过程,荧光场追踪标记分子(如 GFP 标记 CD29),Gen5 软件自动输出体积、荧光强度等参数;
无损处理:AMX 模块实现 自动化3D 细胞球无损伤换液后续操作。
适配研究场景
1. 类器官培养条件优化与质量监测
需求:筛选最佳培养基配方、接种密度,确保类器官形态均一、活性稳定(如干细胞类器官成球率、肿瘤类器官侵袭能力一致性);
应用:通过明场动态成像,对比不同接种密度(如 1k / 孔、5k / 孔、10k / 孔)下类器官的成球时间、直径分布,结合活细胞荧光染料(如 Calcein AM)评估活性,快速确定最优培养条件;
2. 活细胞动态追踪类研究(如 CAR-T 细胞杀伤、干细胞分化)
需求:实时观察细胞间相互作用(如 CAR-T 细胞与肿瘤类器官的结合、杀伤过程),或长时程追踪细胞状态变化(如干细胞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
应用:
CAR-T 研究:用荧光标记 CAR-T 细胞(如 RFP 标记)和肿瘤类器官(GFP 标记),连续 24-48 小时监测 CAR-T 细胞向类器官的迁移、浸润及类器官的形态崩解,量化杀伤效率;

Part.02
多重免疫荧光成像:细胞 “身份识别”,解析类器官功能异质性
类器官是 “功能异质性” 的细胞集合体(如乳腺类器官含 luminal 细胞、基底细胞,肾类器官含肾小管细胞、肾小球细胞),多重免疫荧光通过特异性标记 “功能标志物”,精准区分细胞类型、定位功能区域,适配需解析细胞组成与功能的场景。
核心技术特点
多标志物同时标记:可结合 4-6 种荧光染料(如 DAPI、GFP、Texas Red、CY5),分别标记细胞核、细胞骨架、特异性蛋白;
高特异性:依赖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如用抗 E-cadherin 抗体标记上皮细胞连接,抗 MMP-14 抗体标记肿瘤侵袭细胞);
类器官免疫化模型等:对细胞互作,空间位置关系等进行分析。
适配研究场景
1. 类器官细胞组成与功能验证
需求:确认类器官是否分化出目标细胞类型,或验证特定细胞的功能(如肝类器官的胆汁分泌、胰类器官的胰岛素分泌)。
应用:
疾病建模与发病机制研究
模拟疾病状态下类器官的细胞组成变化(如囊性纤维化(CF)肠道类器官的腔道结构异常、阿尔茨海默病脑类器官的神经元损伤)。
2.细胞间相互作用与信号通路研究
需求:观察类器官中不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如肿瘤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旁分泌作用),或特定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如 Wnt、Notch 通路)。
应用:
免疫治疗药物毒性对肠道类器官中免疫-上皮相互作用的影响
肿瘤类器官微环境分析:标记肿瘤细胞(抗 Her2 抗体)、基质细胞(抗 α-SMA 抗体)、免疫细胞(抗 CD45 抗体),解析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的空间分布,探索相互作用机制;
Part.03
组织透明化 3D 成像:“穿透” 类器官,观察深层结构与空间关系
当类器官体积较大(直径 > 100μm)时,传统荧光成像因 “光线散射” 无法穿透深层,导致 “表面清晰、内部模糊”。组织透明化技术通过 “消除细胞与基质的折射率差异”,实现全深度 3D 成像,适配需观察类器官内部结构、空间分布的场景。
核心技术特点
简单安全:1 步透明(20 分钟室温孵育),不破坏荧光信号;
高兼容性:适配 confocal、多光子、光片显微镜,可观察 100-500μm 的类器官;
长期保存:透明后的类器官可在 - 20℃保存 6 个月,荧光信号损失 < 10%;
兼容多种标记策略:透明后可重新孵育抗体,进行二次标记。
适配研究场景
1. 类器官内部结构与空间形态分析
需求:观察类器官的三维结构(如肠道类器官的绒毛 - 隐窝结构、脑类器官的神经管结构),或评估结构完整性(如损伤后修复情况);
应用:
肠道类器官:透明后用 confocal 进行 Z-stack 扫描,重建 3D 结构,观察隐窝区域的干细胞分布(Lgr5 + 细胞)与绒毛区域的分化细胞分布,量化隐窝数量与深度;
肺类器官:观察透明后的类器官内部纤毛的分布与运动状态,评估肺类器官的呼吸功能模拟能力;
2. 大体积类器官或类器官共培养的深层观察
需求:观察多细胞共培养类器官(如肿瘤类器官 + 成纤维细胞 + 免疫细胞)的深层细胞分布,或大体积类器官(如肝类器官球体)的内部功能区域;
应用:
肿瘤类器官共培养模型中,可能通过旁分泌信号增加药物敏感性。
3. 类器官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动态变化
需求:追踪类器官从早期成球到成熟的内部结构变化;
应用:
类器官血管化:类器官透明化三维成像结果显示,含iLSEP的类器官(HLBO)中形成了CD32b⁺/FVIII⁺分支状的血管网络,其结构与胎儿肝脏中的窦状血管相似。
Part.04
多技术协同:构建类器官研究的完整解决方案
单一成像技术各有侧重,只有协同应用才能覆盖类器官研究的全需求:
动态追踪 + 功能标记:长时程成像记录类器官对药物的动态响应,多重免疫荧光标记特定功能细胞,可分析药物对不同细胞亚群的选择性作用(如肿瘤类器官中药物对肿瘤细胞与基质细胞的差异影响);
功能标记 + 透明化成像:先通过多重免疫荧光定位功能细胞,再经透明化处理,用 3D 成像观察功能细胞在类器官内部的空间分布(如肝类器官中肝细胞与胆管细胞的三维排列);
动态追踪 + 透明化成像:长时程监测类器官发育过程,定期取样进行透明化 3D 成像,可完整还原从早期成球到成熟结构形成的空间变化(如肾类器官从细胞团到肾小管、肾小球的发育历程)。
综上,类器官研究的核心需求在于还原其 “类体内” 的 3D 特性与动态变化,而长时程动态成像、多重免疫荧光成像、组织透明化 3D 成像的协同应用,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 —— 它们并非独立技术,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赋能的完整解决方案,推动类器官研究从 “定性观察” 走向 “定量、精准、系统的机制解析”。
关于我们
泽汇生物致力于为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和医药研发创新公司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仪器。公司高度关注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发展,及时引进国外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优质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目前产品涉及细胞生物学、药物筛选、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抗体研发及组织工程等多个应用方向。
“君子之合,汇水成泽;聚力齐源,共享建设”,泽汇凝聚一批热情,积极,实干的人才,结合多年的行业经验及资源整合能力,为国内实验技术条件以及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