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脂肪酸感受器GPR40的介绍及其在代谢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2025-11-1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59

在代谢性疾病药物研发的世界里,GPR40(又名自由脂肪酸受体1,Free Fatty Acid Receptor 1, FFAR1)曾一度被视为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明星靶点”。然而,它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从辉煌登场、黯然退场,到如今的“二次崛起”,GPR40正以新的方式回归研究与资本视野。

一、什么是GPR40?
GPR40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主要表达在胰腺β细胞和肠道L细胞中,能被中长链游离脂肪酸(C8–C22)激活。当被激活时,GPR40通过Gq/11蛋白通路刺激细胞内钙离子上升,从而增强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在肠道中,它还能促进GLP-1、GIP等肠促胰素的释放。这意味着:GPR40既能促进胰岛功能,又能调节肠-胰轴,对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都有潜在作用。

 
二、曾经的“明星药”——TAK-875的兴衰
2013年,武田制药(Takeda)开发的TAK-875(Fasiglifam)在临床II/III期显示显著降糖效果,可降低HbA1c约1.1%,并减少低血糖风险。当时业界称其为“口服GLP-1替代品”。然而,命运多舛——后期试验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信号,项目被迫终止。这一事件让整个领域按下暂停键,也让人开始反思:‘问题出在靶点,还是化合物?’后续研究揭示:TAK-875的代谢产物(acyl-glucuronide)可能与肝毒性相关,并非GPR40本身有害。这为靶点重启埋下伏笔。

三、复兴的信号:新一代GPR40激动剂
过去两年,随着偏向性激动剂(biased agonist)与肠道限制型化合物(gut-restricted ligand)概念兴起,GPR40再次成为热点。
• CPL207280(Celon Pharma)——最新完成Phase I试验,安全性良好,无明显肝毒信号;计划用于T2D治疗。
• SCO-267(Scohia Pharma)——作为全激动剂/AgoPAM,可同时激活Gq与Gs通路,在动物中显示降糖+减重+改善脂肪肝的潜力。
• Ildong与Hyundai Pharma——正在推进β-arrestin偏向性激动剂研究,希望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此外,Kallyope等公司布局了“肠-脑轴”型GPR40激动剂专利,利用肠道L细胞释放GLP-1/GIP来达到代谢调节,而系统暴露极低,从根源上规避肝毒风险。

四、科学与策略的“再平衡”
新一代研发不再盲目追求“强激动”,而是强调信号平衡与组织选择性:
Gq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主效应)
Gs通路:增强cAMP/PKA信号,协同降糖
β-arrestin通路:调节长期代谢与受体内化
 
“多通路协调 + 局部靶向”成为新趋势。药企也逐渐采用肠道局部释放、化学去风险化、早期代谢毒性评估等综合策略,重新定义GPR40药物设计逻辑。

五、从降糖到代谢重塑的未来
GPR40的潜力早已超越单纯的血糖控制。其在脂质代谢、肝脏脂肪沉积、食欲调控与肠促胰素分泌中的作用,让研究者看到更广阔的前景。随着GLP-1、GIP、FGF21等多靶点药物爆发,GPR40的重新定位有望成为下一代多通路代谢调节疗法的重要拼图。

结语
GPR40 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不在于第一次“发现靶点”,而在于如何重新理解它的机制。随着靶点偏向性、结构优化与肠-脑-胰协同机制的不断深入,这个曾被冷落的“自由脂肪酸感受器”,或许将以新的方式,重塑代谢药物的未来。

格宁生物GPR40相关细胞


 

ScreeNingBio Insight | 代谢药物前沿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