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 PTX),又称胰岛激活蛋白(Islet-Activating Protein),是由百日咳鲍特氏菌(Bordetella pertussis)产生的一种 AB5 型外毒素,因具有特异性靶向 G 蛋白、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的功能,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及自身免疫疾病模型建立的关键科研工具,且仅用于科研场景(For research use only)。其作为百日咳鲍特氏菌的核心毒力因子,在细菌致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是百日咳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
1. 来源与分子结构 百日咳毒素来源于百日咳鲍特氏菌的代谢产物,经纯化后形成由6 个非共价结合亚基构成的多元件蛋白复合物,总分子量约为 105kDa,各亚基分子量范围约 9-28kDa,具体组成及功能如下: 亚基组成与比例:亚基分为 S1、S2、S3、S4、S5 五种,天然状态下比例为 1:1:1:2:1(S4 亚基以 2 个拷贝存在); 功能分区: A 启动子(S1 亚基):作为复合物的活性核心,具备 NAD + 糖基水解酶与 ADP - 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可将 NAD + 的 ADP 核糖基团转移至 Gαi、Gαo、Gαt 家族 G 蛋白的 α 亚基,直接调控 G 蛋白功能; B 寡聚体(S2、S3、S4、S4、S5 亚基):负责毒素与细胞的结合及内化,可识别细胞表面多种受体(如 TLR4、糖蛋白 Ib、GM1 神经节苷脂、IL-2 受体等)的多糖残基或鞘脂类分子,介导毒素通过受体依赖性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空间结构:结晶状态下呈金字塔形,A 启动子位于顶端,中间层为 S5 亚基,底层由 S2-S4、S3-S4 两个二聚体构成,这种结构保障了毒素的细胞靶向性与活性发挥。
FAQ 4:百日咳毒素诱导免疫抑制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特性在科研中有何应用价值? A: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功能,阻碍 T 细胞活化;二是减少 B 细胞产生抗体,削弱体液免疫;三是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帮助百日咳鲍特氏菌逃避宿主清除。在科研中,这一特性可用于: 研究病原体免疫逃逸机制,解析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网络; 建立免疫抑制相关疾病模型,探索免疫调节药物的作用靶点; 验证 G 蛋白信号通路在免疫细胞活化中的调控作用。
4. 主要应用场景 基于其对 G 蛋白信号的调控作用及免疫激活特性,该毒素主要用于以下科研领域: 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作为工具试剂,用于验证 Gi 家族 G 蛋白在信号通路中的功能 —— 通过加入百日咳毒素阻断 Gi 信号,观察靶基因表达、酶活性(如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明确通路依赖关系。例如在研究激素信号传导时,可利用其阻断 Gi 偶联受体介导的抑制效应,精准定位通路关键节点; 自身免疫疾病模型建立:作为佐剂与 MOG(35-55)、PLP(139-151)等免疫肽联合使用,诱导鼠类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 该模型是研究多发性硬化症(MS)的 “金标准”,可再现神经炎症、脱髓鞘等病理特征。其作用机制包括触发 IL-6 介导的信号级联、激活 TLR4-Pyrin-IL-1β 通路,促进白细胞浸润血脑屏障,提升模型成功率; 疫苗与药物研发:作为百日咳疫苗的关键抗原成分,其中和表位(如 hu11E6、hu1B7 抗体结合位点)的研究为新型疫苗设计提供依据,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优化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同时,针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也为开发百日咳治疗药物(如中和抗体)奠定基础。
FAQ 7:该百日咳毒素能否用于人体相关实验或临床研究?为什么产品说明中强调 “For research use only”? A:仅可用于科研实验,禁止用于人体实验、临床诊断或治疗。原因有两点:一是百日咳毒素作为细菌外毒素具有生物毒性,直接作用于人体可能引发细胞损伤、免疫紊乱等风险,严重时可导致类百日咳症状;二是产品生产遵循科研级标准,仅通过纯度、活性验证,未经过临床应用所需的安全性(如过敏反应、毒性剂量)、无菌度(如无热原)验证,不符合临床使用规范,因此仅限实验室研究场景(如细胞培养、动物模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旨在对百日咳毒素的科研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仅供科研人员参考借鉴,不构成专业实验操作指导、医疗建议或临床应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