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技术突破:光声显微成像动态监测脑血管——无标记高分辨捕获病变

2025-07-3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26

光声显微成像技术首次在活体水平揭示了脓毒症引发的脑血管病理变化!这项发表于《Photoacoustics》期刊的最新研究,由中国华南师范大学王之光、艾昌鹏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吴胜楠、海南大学周非凡团队共同完成。研究通过560nm高分辨率光声显微镜,动态监测脓毒症模型小鼠的血脑屏障破坏过程,并定量分析了大脑皮层微血管的5项形态学参数(密度、分支指数、孔隙度、迂曲度、直径分布)。

重要发现包括:脓毒症6小时即出现显著脑血流下降和血脑屏障渗漏;7天后运动皮层区域微血管出现退行性病变(分支减少43%、密度降低34%);血管直径分布向<60μm的细血管偏移。这些变化与小鼠运动功能障碍高度相关,为临床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脑病(SAE)提供了全新视角。

重要发现
01光声成像系统的技术突破
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小动物光声成像系统,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

双模态高分辨:通过560nm拉曼全固态脉冲激光与80MHz超声换能器协同工作,实现横向分辨率12.1μm、轴向分辨率69.3μm的活体成像

无标记血管成像:利用血红蛋白的内源性对比特性,无需造影剂即可清晰呈现脑血管网络

埃文斯蓝(EB)动态监测:基于EB在560nm的特异性吸收(与血液吸收谱高度重合),实现血脑屏障渗漏的实时量化

02脓毒症脑血管损伤的动态演变
早期脑血流障碍(6小时内)
激光散斑成像显示:脓毒症模型组(CLP)脑血流在术后6小时下降最显著(较假手术组降低52%,p<0.001),此时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已飙升8-10倍

血脑屏障破坏(6小时)
动态光声成像揭示:
CLP组EB渗漏速度较对照组快72.5%(5分钟时)
60分钟时渗漏面积增加56.7%(p<0.0001),且主要发生于额叶、顶叶皮层
渗漏区域与离体脑组织染色高度吻合

微血管结构重塑(7天)
通过AngioTool软件和MATLAB算法定量分析发现:
全脑尺度:血管密度↓29%、分支指数↓43%、迂曲度↑22%
直径分布:<40μm细血管比例↑18%,>60μm粗血管比例↓31%

03脑区分区特异性损伤
基于艾伦脑图谱分区发现:
运动皮层(M1/M2):损伤最严重,血管密度↓34%(p<0.01)、渗漏面积最大
视觉皮层(V1/V2):仅血管迂曲度显著增加(↑19%,p<0.05)
行为学验证:开放场地测试显示CLP组运动距离↓45%(p<0.001),与运动皮层损伤直接相关

创新与亮点
01技术突破三大难题
活体微血管定量瓶颈
传统MRI分辨率局限(>100μm)、近红外荧光成像需外源造影剂。
本研究首次实现:
无标记:利用内源性血红蛋白对比
多参数:同步获取密度/分支/迂曲度等5类参数
动态监测:分钟级捕捉血脑屏障渗漏过程
脓毒症脑损伤机制盲区

突破"全脑均值分析"局限,通过分区定量首次揭示:
运动皮层为最脆弱脑区(血管密度损失率超视觉皮层2倍)
细血管比例增加与炎症因子TNF-α水平显著相关(r=0.86)
临床转化壁垒
系统扫描速度达10mm/s(全脑成像≤8分钟),较传统光声系统提速3倍,为未来床旁监测提供可能

02科学价值三重飞跃
诊断窗口前移:将SAE检测标志从"行为异常"(5天后)提前至"血管渗漏"(6小时)
精准干预靶点:锁定运动皮层为关键防护区域
技术普适拓展:方法论可延伸至阿尔茨海默症、脑卒中等血管相关疾病研究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光声显微成像技术,首次在活体水平实现了脓毒症脑血管病变的多维度动态解析。核心发现证实:脓毒症6小时即出现血脑屏障破坏,7天后运动皮层微血管呈现特异性退行性变,这些变化直接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该技术突破传统影像学局限,以12.1μm分辨率、无标记成像的优势,为SAE早期诊断提供了全新工具。

未来研究将从三方面推进:
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提升微循环参数提取效率;
拓展1064nm波长实现毫米级深脑成像;
探索光声-超声融合技术量化脑氧代谢。

随着探头微型化发展,该技术有望革新ICU脓毒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护范式,推动精准神经保护策略的临床应用。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Wang Z, Ai C, Sun T, Wang Z, Zhang W, Zhou F, Wu S. Photoacoustic imaging detects cerebrovas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sepsis. Photoacoustics. 2025 May 30;44:100737.

DOI:10.1016/j.pacs.2025.100737.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