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由Hyun WooKim、Jiwon Kim、Jong Youl Kim等共同完成,论文题为《Transparent, metal-free PEDOT:PSS neural interfaces for simultaneous recording of low-noise electrophysiology and artifact-free two-photon imaging》,于2025年4月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重要发现
01全透明神经接口的诞生
传统神经接口中,金属电极会反射光线导致成像干扰,且激光照射易产生光电伪影,而现有透明接口常因连接线不透明或电极尺寸过大(超200μm)影响成像清晰度和信号分辨率。研究团队通过FPE处理技术,将PEDOT:PSS这一导电聚合物转化为性能优异的全透明神经电极材料——不仅电极位点透明,连接线也完全透明,解决了“透明与导电不可兼得”的难题。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该阵列植入小鼠大脑,在100μm深度的z-stack成像中,无需移除电极即可清晰捕捉脑内血管和毛细血管的细节,而传统铂黑电极会导致图像扭曲,甚至遮挡深层结构。这种高透明度让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电极在位”状态下的无死角成像,为同时观察神经结构与功能打开了窗口。
03成像与电生理的同步实现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注射毛果芸香碱诱导小鼠癫痫,该阵列同时记录到了异常的神经spike活动(低至6.6-6.8μV的噪声水平)和双光子成像下的神经元形态变化。对比实验显示,传统ITO电极因高噪声(27-28μV)无法捕捉spike,而石墨烯电极的噪声也高于该阵列,证明其在同步记录与成像中的独特优势。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透明与导电”的矛盾
过去,透明神经接口面临一个核心难题:材料的光学透明度与电化学性能难以兼顾。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透明材料虽能透光,但需用不透明连接线;若追求全透明,电极尺寸需超过200μm才能降低阻抗,却导致空间分辨率下降(无法区分单个神经元信号)。
FPE处理技术打破了这一僵局:甲酰胺削弱PEDOT与PSS的离子键,磷酸去除绝缘的PSS外壳,乙二醇减少PEDOT链间的π-π堆叠距离,三者协同将PEDOT:PSS的电导率提升至3.4×10³S/cm。这使得20×20μm²的微小电极仍能保持45.8kΩ的低阻抗,既满足高空间分辨率(捕捉单个神经元活动),又保持全透明(包括连接线),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
02生物相容性的跨越式提升这种低毒性和低免疫原性使其有望用于慢性植入,为长期监测神经疾病(如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提供了可能。
03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潜力此外,其制备成本远低于石墨烯和ITO(无需复杂真空设备),且可批量生产,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开发的全透明无金属PEDOT:PSS神经阵列,通过FPE处理技术实现了高透明度、低阻抗与高生物相容性的统一,首次在微小电极尺寸下同时支持无伪影双光子成像和低噪声电生理记录。它解决了传统神经接口的核心痛点,为解析神经回路、研究脑疾病机制提供了“结构-功能”同步观测的工具。未来,随着材料稳定性的进一步优化(如长期植入后的性能衰减),该技术有望拓展至临床诊断(如实时监测脑手术中的神经功能)、神经工程(如柔性脑机接口)等领域,推动脑科学研究与转化医学的跨越式发展。
Kim HW, Kim J, Kim JY, Kim K, Lee JY, Kim T, Cho S, An JB, Kim HJ, Sun L, Lee S, Fukuda K, Someya T, Sang M, Cho YU, Lee JE, Yu KJ. Transparent, metal-free PEDOT:PSS neural interfaces for simultaneous recording of low-noise electrophysiology and artifact-free two-photon imaging. Nat Commun. 2025 Apr 29;16(1):4032.
DOI:10.1038/s41467-025-5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