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技术挑战
01光声成像的临床需求
在细菌感染诊疗中,快速精准定位感染灶是关键。传统诊断依赖组织活检和微生物培养,不仅耗时(常需数天),还难以区分细菌感染与无菌炎症;现有影像学技术如核素成像(如¹⁸F-FDG)虽灵敏,但特异性差,容易误判。而光声成像结合了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的深穿透性,能通过敏化剂的光声信号精准识别细菌聚集区域,满足临床对“实时、精准、无创伤”诊断的迫切需求。
核心研究成果
01光声成像技术的设计策略与原理
研究团队通过“敏化剂靶向设计+多模态融合”,突破了传统光声成像的局限。
在敏化剂设计上,团队利用细菌特有的结构或代谢途径,让光声信号“精准点亮”感染灶。例如,给卟啉类敏化剂装上“细菌导航仪”——革兰氏阴性菌外膜有脂多糖(LPS),就修饰能结合LPS的肽段;革兰氏阳性菌有厚肽聚糖层,就连接可插入其中的聚精氨酸。这些修饰让敏化剂在细菌表面聚集,光声信号强度比正常组织高5-10倍。
对于深部感染,团队选用长波长吸收的敏化剂(如酞菁类,吸收峰>660nm),这类分子的光声信号能穿透3-5厘米的组织,比传统短波长敏化剂穿透深度提升2-3倍。同时,将光声成像与磁共振成像(MRI)融合:光声提供感染灶的代谢活性信息,MRI提供解剖结构,两者结合后,诊断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70%左右提升至90%以上。
光声信号的产生原理类似“光致超声”:敏化剂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后,瞬间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周围组织微小膨胀并产生超声振动,通过探测这些振动信号,就能生成感染灶的清晰图像——就像给细菌感染灶拍“超声CT”,既看得深,又看得清。
02多场景应用验证
在体表感染场景中,团队测试了慢性伤口的耐药菌感染。用胆固醇修饰的光敏剂(Chol-PEG-PpIX)涂抹伤口后,光声成像能在10分钟内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指导光动力治疗精准照射,杀菌效率比盲目照射提高40%,伤口愈合时间缩短30%。
对于深部感染,如骨髓炎(骨骼感染),团队开发了锰dioxide包裹的吲哚菁绿(ICG)纳米系统。ICG产生光声信号,锰离子(Mn²⁺)增强MRI信号,双模态成像清晰勾勒出骨骼内的感染范围;结合低剂量抗生素,光动力治疗能彻底清除耐药菌,在小鼠模型中治愈率达85%,而传统治疗仅为30%。
在生物膜感染(如导管相关感染)中,团队设计的甲基蓝交联纳米颗粒表现出色。生物膜是细菌的“保护壳”,传统药物难以穿透,而该纳米颗粒在弱酸性感染环境中释放甲基蓝,光声成像实时监测释放过程,超声激活下产生的活性氧能穿透生物膜,杀菌率达99%,且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成果意义与转化
该研究实现了光声诊疗技术的三重突破:
理论创新:首次阐明AIE材料“聚集增强发光-聚集增强ROS”的双效协同机制(ΦΔ达0.48),解决ACQ淬灭难题;
产业价值:MLP18脂质体50%组分符合FDA药用辅料标准,已进入中试阶段;多模态探针可兼容临床CT/MRI设备,降低医院设备改造成本;
未来方向:开发噬菌体-AIE探针实现菌种特异性识别,推动耐药菌感染的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