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小鼠品系中LMC数量的差异
研究通过脑透明化和光片显微技术,定量分析了三种小鼠品系(C57BL/6、Rabep2−/−和Balb-C)的软脑膜侧支循环(LMCs)的差异。
结果显示:C57BL/6小鼠LMCs最丰富(约10条/半球),Rabep2−/−小鼠因为基因缺陷减少至2-3条,而Balb-C小鼠几乎缺失。该发现为后续研究LMCs在卒中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动物模型基础,并证实Rabep2基因对侧支发育的重要性。

图1 Balb-C、C57BL/6和Rabep2−/−小鼠的LMCs数量、梗死体积和感觉运动功能量化
(A) Balb-C、C57BL/6和Rabep2−/−小鼠经iDISCO透明化和抗SMA-Cy3染色后的代表性全脑图像。黄色星号标示LMCs。比例尺:1毫米。
(B) 分水岭区域特写图像,黄色星号标示LMCs。比例尺:200微米。
(C) 三种品系小鼠每半球LMCs数量统计(每组n=5)。Balb-C和C57BL6的LMCs数量与Chalothorn等采用荧光血管造影的研究一致。Rabep2−/−小鼠LMCs数量中等到较少,∗∗∗p < 0.001(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D) 三种品系小鼠第7天梗死体积柱状图,∗p < 0.05,∗∗∗p < 0.001(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E-G) 卒中后1、3、7天生理盐水和rt-PA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胶带移除测试结果。∗p < 0.05,∗∗p < 0.01(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n=10)。
溶栓诱导的MCA再通与LMC程度无关
研究采用凝血酶卒中模型,发现rt-PA溶栓后大脑中动脉(MCA)-M2的再通率(约93-95%)在不同LMC水平的小鼠品系(C57BL/6、Rabep2−/−和Balb-C)间无显著差异。虽然LMCs数量从丰富(C57BL/6)到稀少(Balb-C)不等,但溶栓效果和血栓清除率保持稳定,表明早期血管再通主要取决于溶栓药物作用,与侧支循环丰富程度无关。
卒中预后与LMCs数量相关
研究发现LMCs数量与卒中预后直接相关:LMCs丰富的C57BL/6小鼠梗死体积最小(2.26mm³),神经功能缺损轻微;而LMCs稀少的Balb-C小鼠即使接受rt-PA治疗,梗死仍达8.22mm³。虽然溶栓对三组均有保护作用,但LMCs丰富的品系始终表现最优,证实侧支循环是独立于溶栓之外的关键保护因素。这为"无效再通"现象提供了重要解释——侧支不足者即使血管再通仍预后不良。
LMCs在卒中发生及再灌注过程中被募集
研究发现,中风发生时LMCs会迅速扩张,将血流从大脑前动脉(ACA)区域引向MCA缺血区,改善供血;再灌注后血管恢复原状。即使在Rabep2基因缺失小鼠(LMCs极少)中,这一代偿机制仍存在。
LMCs在中风急性期被主动招募,通过侧支循环代偿缺血区血流,但其作用随血管再通而终止,揭示了LMCs对中风血流动力学调节的关键角色。
图2 C57BL/6小鼠卒中前后LMCs的双光子成像
(A) 双光子成像示意图。
(B) C57BL/6小鼠颅窗图像(选择该品系因其LMCs丰富)。箭头指示MCA分支和LMCs。
(C) 双光子采集图像:血浆用FITC-葡聚糖(绿色)标记,动脉壁用Alexa Fluor 633酰肼(红色)染色以区分动静脉。
(D) 左:C57BL/6小鼠LMCs对卒中的响应图像;中:通过横向线扫描(左图蓝线)生成的LMCs直径变化时空图;右:沿血流方向线扫描(左图红线)生成的基线/卒中后侧支血流红细胞运动时空图(暗条纹为红细胞,灰条纹为荧光标记的LMCs管腔)。
(E) C57BL/6小鼠LMCs直径、红细胞速度和流量在基线(0)、卒中后30和120分钟的变化,∗∗p < 0.01,∗∗∗p < 0.001(双尾t检验,n=5)。
LMCs的数量影响血流代偿的程度
研究通过模拟不同LMCs数量的微血管网络发现,LMCs数量直接影响缺血区的血流代偿。100% LMC时,MCA侧DA根部血流比无侧支时高714%,毛细血管血流增幅(48%)也显著高于50% LMC(17%)。即使远离侧支500 μm,血流仍保持较高水平,表明LMCs的数量和分布对中风后血流重新分配至关重要,侧支丰富时的代偿效果更显著。
图3 不同LMCs程度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和动脉扩张引起的血流速率变化
(A) 基于C57BL/6小鼠真实表面小动脉(SA)网络的半真实微血管网络(MVN)。放大图显示添加的穿透血管树(降支小动脉DAs和升支小静脉AVs)及人工毛细血管床(Cs)。表面MCA和ACA供血血管连接Willis环(SA至CoW),MCAo位置已标注。
(B) 源自2只C57BL/6和2只Balb-C小鼠的四种SA网络。绿色/蓝色分别代表ACA/MCA区域SA,50%/100% LMC配置的LMCs用橙色/红色标示。灰色区域标示距LMCs起止点<250微米(浅灰)或250-500微米(深灰)范围。wsl:分水岭线。
(C) 100%和50% LMC配置相对于0% LMC的MCA/ACA侧DA根部积分血流相对变化(四套MVN的平均值)。按距LMCs起止点距离(<250微米、250-500微米、≥500微米)分组显示。
(D) C57BL/6I中100%与0% LMC配置的单个DA根部血流相对变化。
(E) 毛细血管血流中位数相对变化(展示方式同C)。
LMCs影响再灌注期间血流恢复的动态
通过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和超快超声成像(uUS)技术揭示了LMCs对卒中后溶栓再灌注的影响。
侧支丰富的C57BL/6小鼠远端MCA区(M4/M5)血流恢复缓慢(仅50%基线),但功能结局良好,提示LMCs可能优先改善近端灌注(uUS证实M3区恢复100%以上)。而侧支贫乏的Balb-C和Rabep2−/−小鼠虽远端灌注较高(60%基线),但近端M3区出现过度灌注(达基线140%左右),且再灌注速度更快(66-84分钟恢复vs. C57BL/6的98分钟)。
这表明LMCs通过调节血流分配减轻缺血损伤:侧支丰富时血流更均衡但恢复慢,侧支不足时近端代偿性过度灌注可能加剧下游血流波动。这一发现为不同侧支状态患者的溶栓疗效差异提供了机制解释。
图4 血栓闭塞和溶栓后再灌注的LSCI评估
(A) 实验设计(左:卒中后110分钟CBF监测;右:LSCI对软膜血管和MCA-M4/M5区及分水岭区域的观测示意图)。
(B) 代表性LSCI图像显示Balb-C、C57BL/6和Rabep2−/−小鼠rt-PA(上两排)与假手术(下两排)组卒中诱导(上排)和治疗(下排)2小时后的皮质灌注。箭头指示MCA分支灌注状态。
(C-D) rt-PA治疗组(n=10/组)MCA-M4/M5区(C)和分水岭区(D)LSCI记录与基线比较,∗/#p < 0.05(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图5 血栓闭塞和溶栓后再灌注的uUS评估
(A) uUS实验设计(左:卒中后2小时CBV监测;右:冠状切面上MCA-M3和分水岭区域的3D ROI选择)。
(B) Balb-C、Rabep2−/−和C57BL/6小鼠基线、卒中即刻、rt-PA开始后30和90分钟的2D ULM代表性图像(颜色按底部色标表示流速mm/s)。
(C-D) rt-PA治疗组Balb-C(n=8)、Rabep2−/−(n=10)和C57BL/6(n=9)的MCA-M3区(C)和分水岭区(D)4D超灵敏多普勒分析,∗/#p < 0.05(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侧支贫乏小鼠的快速再灌注与充血反应与远端MCA分支血管张力丧失相关
研究发现,侧支贫乏小鼠(Balb-C/Rabep2−/−)溶栓后远端MCA分支(M5段)出现血管收缩(直径缩小)和血流调节功能丧失(CO₂反应性减弱至111%-113%),导致快速再灌注伴随异常充血。而侧支丰富的C57BL/6小鼠血管张力保持正常(直径稳定,CO₂反应性141.5%),血流恢复更平缓。这表明侧支不足时,远端血管代偿失调可能加剧灌注异常,而丰富侧支可维持血管稳态,保护血流调节能力。
图6 卒中前后MCA节段的血管形态和脑血管反应性
(A) C57BL/6小鼠颅窗图像,白色箭头指示MCA M5节段。
(B) Balb-C、C57BL/6和Rabep2−/−小鼠卒中前后远端MCA分支(白色箭头)代表性图像。底部:动脉直径变化的代表性时空图。
(C) 每组n=5小鼠卒中后(15-30分钟)和溶栓后(60-90分钟)红细胞速度及远端MCA直径相对于基线的变化百分比,∗p < 0.05,∗∗∗p > 0.001(双尾t检验)。
(D) 高碳酸血症实验示意图(上)及LSCI对软膜血管和MCA-M5感兴趣区(ROI)的观测示意图(下)。
(E-F) 基线(E)和溶栓后30分钟(F)高碳酸血症期间CBF变化(小提琴图示CO2开始后15分钟内最大CBF增幅)。Balb-C(n=7)、C57BL/6(n=8)、Rabep2−/−(n=8),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侧支贫乏小鼠的快速充血与脑出血及不良功能预后相关
研究发现,侧支贫乏小鼠(如Balb-C)溶栓后出现快速高强度的再灌注(MCA-M4/M5区2小时内血流陡升),40%因此死亡,且全部发生脑出血(ICH);而侧支丰富的C57BL/6小鼠无此现象。再灌注速度与ICH风险直接相关:血流恢复越剧烈,死亡率越高。这表明侧支循环状态决定再灌注损伤风险——侧支不足时,血流突然恢复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而丰富侧支可缓冲再灌注冲击,保护脑组织。
图7 溶栓后Balb-C、C57BL/6和Rabep2−/−小鼠的死亡率和颅内出血
(A-B) rt-PA治疗组(n=10/品系)7天内死亡率百分比(A)和生存曲线(B)。
(C) rt-PA治疗组死亡与存活动物的亚组LSCI分析,∗p < 0.05,∗∗p < 0.01,∗∗∗p < 0.001(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D-F) 颅内出血(ICH)评估:
(D) rt-PA治疗组ICH总体发生率及第7天代表性TTC图像;
(E) 出血量化(黄箭头),出血评分包含显微和宏观评估,∗∗p < 0.01,∗∗∗p < 0.001(双尾t检验);
(F) rt-PA治疗组发生ICH与未发生ICH小鼠的LSCI亚组分析,∗p < 0.05,∗∗p < 0.01,∗∗∗p < 0.001(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卒中患者取栓后早期静脉充盈提示不良预后
临床研究证实,取栓后DSA显示的早期静脉充盈(反映快速再灌注)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在33例成功再通的MCA闭塞患者中,早期静脉充盈组(23例)具有以下特征:
1、侧支循环更差(p=0.002),印证小鼠模型中侧支贫乏导致血流代偿失衡;
2、出血转化率高(47.8% vs. 0%,p=0.007),提示快速再灌注损伤血管完整性;
3、神经功能恢复更差(3个月NIHSS更高,p=0.041)。
统计分析显示,早期静脉充盈与出血转化强相关(ρ=0.466),而良好的侧支循环(非早期静脉充盈)与较好预后相关。该结果将动物实验发现转化为临床证据,表明侧支状态通过调节再灌注速度影响治疗安全性,为个体化卒中治疗评估提供了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图8 卒中患者取栓后的快速再灌注
(A) 患者MCA-M2闭塞位置示意图。
(B) 两例MCA-M1远端闭塞患者取栓前CT灌注成像:Tmax图(Tmax>6秒对应缺血核心区)和CBF图显示相似灌注缺损范围/严重程度。左例取栓后无早期静脉充盈,右例有早期静脉充盈。
(C) 无(左)和有(右)早期静脉充盈患者的彩色编码MIP-DSA图像(白色箭头指示)。
(D) 取栓后1天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原低灌注区内早期梗死扩展(白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血沉积(右侧箭头)。早期静脉充盈患者DWI梗死更大且SWI可见出血转化。
(E) 患者特征。
(F-H) 入院时(F)、3个月后(G)NIHSS及3个月mRS评分的小提琴图(含个体值),∗p < 0.05(双尾Mann-Whitney U检验)。
研究总结
该研究首次揭示软脑膜侧支循环(LMCs)在缺血性卒中再灌注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发现丰富的LMCs能维持缺血区血流并实现渐进式再灌注,而LMCs缺乏则导致有害的高灌注和出血转化。
通过整合超快超声、超声定位显微镜、激光散斑成像和双光子显微镜等创新性多模态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模拟,研究阐明了"无效再通"的机制,证实LMCs评估可预测治疗风险。这一发现为开发靶向侧支循环的个体化卒中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具有重大临床转化价值。
参考文献
Binder NF, El Amki M, Glück C, et al. 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s regulate reperfusion in ischemic stroke and rescue the brain from futile recanalization. Neuron. 2024 May 1;112(9):1456-1472.e6. doi: 10.1016/j.neuron.2024.01.031.
想要获取本篇文献的老师同学们,可以拉到文末添加礼智小客服微信号哦!
透明化试剂盒
礼智生物科技代理的PEGASOS组织透明化试剂盒,使用简单,拥有大批客户,已发表150+篇文献。对透明化技术感兴趣的老师同学,欢迎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见文末)。
欢迎广大师生来礼智体验fUS技术
法国Inserm是fUS和ULM技术的发明者和专利拥有者,同时独家授权给ICONEUS公司为全球实验室提供商业化的fUS+ULM解决方案,已在全球80+大学、研究所、医院、公司的实验室装机,包括中国在内的近20个平台。
礼智生物科技自2019年将ICONEUS品牌引进国内以来,积累了丰富的fUS及ULM技术的手术、实验和数据分析经验,欢迎广大师生携动物来礼智神经影像中心体验fUS技术!(联系方式见文末)

礼智生物介绍
礼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神经科学领域专业的科研仪器及技术服务供应商,在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沈阳等地均设有分公司。
公司拥有独家代理的和自研开发的多款神经科学领域前沿高科技产品:
礼智在售产品
- fUS清醒活动动物的全脑实时功能成像及多脏器血流成像
- 唯一可构建体外AI的单细胞分辨率MEA细胞电生理成像
- 家喻户晓的Neuropixels数字神经电极在体多通道电生理
- 大空间、快扫描、可结合电生理记录的双光子显微镜
- 无线光遗传、无线光纤记录、无线在体多通道、无线EEG等多款特色无线记录系统
- 多色多通道光纤记录、Miniscope、双色大视野荧光显微镜等多款在体钙成像系统
- 超高性价比的在体多通道电生理系统及配套电极
- 在体化学物质及神经递质实时检测系统
- 全自动脑片膜片钳、迷你膜片钳、人工脂双层等电生理系统
- 软、硬组织透明化、光片显微镜
- 气浮笼、隔音箱、任务训练等行为学设备
- 桌面式及大空间PET/CT系统
- 人工授精及胚胎自动注射系统
- 立体定位仪、麻醉机、自动化颅骨开窗等小动物手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