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以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和肠道菌群失调为特征,影响全球数百万患者。益生菌疗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结肠炎症状。但口服益生菌(LGG)面临生物活性有限、作用时间短、病理条件复杂及疗效单一等挑战。
近期在《Materials Horizons》刊登了一项新研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有前景的口服纳米药物策略,通过将天然衍生的小分子药物与益生菌结合,实现了对炎症性疾病治疗的效果。
具体来说,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植物来源的18-甘草酸(18b-GA)前药纳米胶束,这种纳米胶束具有清除ROS和炎症的能力,同时具备抗抑郁效果。它可以达到在保护益生菌并增强治疗UC及其相关抑郁样行为的效果。当这些纳米胶束口服给药至UC病变部位时,它们会在过量的ROS作用下解离,并释放18b-GA,从而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为LGG修复肠道屏障完整性和恢复肠道微生物群提供有利的微环境。进一步研究发现,STG纳米胶束与LGG的协同治疗效果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减少神经炎症,有效缓解了UC相关的抑郁样行为。
在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中,团队用 Cy5.5 荧光染料标记 STG 纳米胶束,构建荧光标记的 STG-CS@LGG 复合系统。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口服后的分布:
小鼠注射Cy5.5标记的STG纳米微球和Cy5.5标记的STG-csaLGG后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图像
STG-CS@LGG 在肠道内滞留时间长达 36 小时,而游离 STG 纳米胶束 24 小时后即消失,证明益生菌 LGG 帮助纳米药物锚定炎症部位。36 小时后解剖成像显示,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结肠病变处,其他器官几乎无分布,验证其对肠道炎症的特异性靶向性。在上述动物活体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了上海勤翔IVScope 8200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
参考文献
Xinyue Zhang, Shuyun Lin, RuiXin, et 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esponsive prodrug nanomicelle-functionalize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probiotics for amplified therapy of ulcerative colitis. Mater. Horiz., 2025.https://doi.org/10.1039/D5MH00114E